当前位置:首页 >> 文联协会 >> 综合介绍 >> 文联工作 >> 特别报道 >> 正文
戏剧与文学互动 创作与需求统一 “儿童剧的多样化发展”论坛举行
2016年01月14日 14:29

  8月13日,第九届上海国际儿童剧展演落下帷幕。为期25天的展演中,来自波兰、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的儿童剧和木偶剧团在此亮相,共有47场演出,观众人数多达2.4万。8月12日下午,一场题为“儿童剧的多样化发展”论坛在上海宾馆举行,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邀请京沪儿童剧、儿童文学、青少年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参与本届国际儿童剧展演的院团代表共同探讨儿童剧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立足经典,致力原创,增进国际儿童戏剧交流。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院长蔡金萍说,中福会儿艺秉承宋庆龄提出的“把宝贵的东西给予孩子”为宗旨,以实验性、示范性为方针,坚持探索多元素、多样化的儿童剧创作和戏剧普及。该剧院自1947年成立至今共创作300多部优秀的儿童剧,涵盖童话剧、歌舞剧、音

  乐剧等等,现实题材的作品占其中很大比例。近年来,《马兰花》《白马飞飞》等经典剧目重新排演,再次搬上舞台。

  上海国际儿童剧展演创办于2004年,是国内第一个国际性儿童剧展演。11年来,展演共演出近400场,观众人数超过20万人次,引进了79台来自英国、美国、比利时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演出,其中80%以上的剧目是首次来到中国,该展演已经成为中国儿童观看世界戏剧的窗口。

  今年的展演在延续剧目和戏剧内涵之外,更加注重儿童剧的创意、趣味和益智。国际儿童戏剧展演开拓了剧院的视野和创作思路,同时也搭建了专业院团的国际间交流合作平台。目前,儿艺已成为亚洲戏剧联盟成员,参与冲绳艺术节、韩国金泉艺术节、加拿大蒙特利尔艺术节,成功地将中国的儿童剧目推向世界舞台。

  拉近儿童戏剧与儿童文学的距离,共同为青少年美学教育提供给养。“最近几年,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可谓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和繁荣期,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儿童文学的新发展似乎并没有与它的手足儿童剧共同分享,儿童文学与儿童剧成了一列脱节的火车。”儿童文学作家、制片人简平一语道破当下中国儿童剧的尴尬境地。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几乎不曾像他们的前辈那样,积极关注乃至涉猎儿童剧文学的创作。”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谈到,儿童文学和儿童剧的隔膜近来似乎越来越大。这种隔膜,一方面在于儿童文学杂志不再刊登儿童剧本,但同时,儿童剧对当下的儿童文学也渐渐疏远了。“剧团对儿童文学创作不了解,我们对剧团了解也不多。”这也许是当下儿童剧与儿童文学成为“脱节火车”的症结所在。

  秦文君说,在教育日趋功利的今天,戏剧是最好的美的社会教育,我们要通过戏剧的形式把善恶的观念传达给孩子。简平统计过,新时期以来,公认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几乎都没有被搬上过戏剧舞台。他认为,“这是一种莫大的损失……无论从儿童剧品种、样式、题材,还是从儿童剧受众来说,经典优秀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儿童剧最为丰富而可靠的资源,应当用足用好。”

  关注儿童需求,严格制度标准,推广高艺术水准的优秀剧目。原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剧作家欧阳逸冰提出,“儿童剧现在在思考什么,我们创作的焦点是什么,这是值得考量的。随着社会的前进、生活巨大的变化,儿童剧的创作者应该发生变化,因为儿童的审美情趣和儿童教育工作者的审美理念正在发生变化。”

  会上,媒体代表的发言反映了目前家长对儿童剧的大体观感。首先是“幼稚化”,“感觉孩子接受经典的能力被低估了,每次看戏能感觉到编创人员刻意‘就低’的痕迹,他们把庸俗和平实弄混了”;其次是“小品化”,有些甚至是媚俗的,“经常感觉看到的不是戏剧而是小品,用一些上海话、加时新段子”;第三则是“灌输性”,舞台表达的手段不柔软,“总体是讲真善美,但你说有多经典,基本谈不上,感觉差口气”。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刘彦君认为,“俯视”儿童的审美观和接受度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当下的一些儿童剧,文学性、故事性还是不够强,它的叙事技巧、情节安排、悬念设计虽然不能说处于空白状态,至少是比较缺乏的。实际上儿童是喜欢这些的,他们是能看明白的。”

  剧作家、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汪浩认为,现在儿童剧是戏剧市场的一个热点,剧目质量参差不齐。政府在加强对儿童剧创作和演出的扶持力度的同时,也要加大对儿童剧演出市场管理力度,严格准入制度,把粗制滥造和不适合少年儿童的作品挡在校园门外,并逐步建立、完善儿童剧年龄分层制度。

  市剧协副主席、戏剧理论家荣广润认为,国外儿童剧的童趣非、艺术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非常值得国内儿童戏剧创作者学习。此外,“儿童剧的创作者们更多地思考作品、题材、表现手法以及我的观众群是谁,研究得更细致些,我们儿童剧的面貌就不会模式化,就会多样化,就会真正符合孩子们的需要。”

来源:上海剧协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