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联协会 >> 综合介绍 >> 文联工作 >> 特别报道 >> 正文
伟大的爱国情操 宝贵的文化遗产 郑君里编导抗战纪录片《民族万岁》观摩研讨会举行
2016年01月20日 10:23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重播和研讨郑君里编导的大型抗战纪录片《民族万岁》,不仅有其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更是对中国电影艺术家在抗战时期所表现出的伟大爱国情操的最好纪念。9月13日,由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主办,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米亚艺术中心承办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型抗战纪录片《民族万岁》观摩研讨会在上海戏剧学院佛西楼召开。相关单位的领导和艺术家们,上海各大高校学者、评论家,以及主创人员的后代等八十余人出席了观摩研讨活动,并对影片作出了高度评价。

  佳片重现再引惊叹。《民族万岁》1940年在重庆放映,迄今已整整75年。影片从筹拍到上映将近三年时间,摄制组成员跋涉数千里,在西藏、青海等省进行艰苦的拍摄。纪录片以丰富的素材报道了蒙、藏、回、苗、彝等各族人民支援抗战的动人事迹和风俗人情,尤其关于蒙、藏、回同胞为前方将士捐粮和苗彝同胞在崇山峻岭中开辟乐西公路的镜头,都堪称抗战纪录片中的“绝版”。郑君里之子郑大里说,这部片子在75年后重见天日,应该是第一次在中国大陆放映,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兴衰,历经的坎坷。

  大家在观赏后纷纷表示惊叹。上海影协常务副主席许朋乐认为,《民族万岁》令人再次感受到电影艺术家的责任担当和超凡技艺,这是一部能够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纪录佳片。影协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认为该片可以说是一部中国早期非常伟大的具有民族意义的人类学的纪录片,影片展现了辽阔的国土,抽象的“中国”概念第一次通过生动影像传达到人们眼里,这在过去那些联华的影片中是看不到的;其次,影像里隐含着对国家、民族富强的愿望,在这个观念下形成的电影语言也是过去故事片中很难看到的。此外,影片中少数民族脱下自己的服饰,穿上军装武装起来开赴前线的场景,也充分彰显了抗战的积极意义。

  上海大学教授黄望莉提出,从片中镜头蒙太奇表现手法中可以感受到郑君里导演深受苏联“电影眼睛派”的影响,感受到艺术家本能的创作冲动和欲望,以及他对当地文化的捕捉、对日常化叙事的迷恋、与抗战主题的衔接,都给人以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电影传递的不仅是抗日的力量,也不仅是对多民族生活内容涵盖和总结带来的力量,更有一种原始的力量,一种对底层人民的关心以及对原始生产状况的现实表现。

  诗意纪录民族抗战。中国电影资料馆副研究员李镇表示,该片的拍摄条件和拍摄过程非常艰辛,但最终呈现却非常震撼,很好地体现和展示了导演的创造力。郑君里导演在拍摄日记中提及对拍摄纪录片的思考,也非常具有学术价值。影片中带有诗意的旁白,第一人称“我们”的表述,使大家更加深切感受到郑君里导演对少数民族认同的高度自觉。

  台湾电影资料馆研究出版组组长林盈志介绍了该片在台湾拷贝收藏的情况,并透露明年有望将进行数字修复。他高度评价了影片的艺术成就,赞叹导演用诗一般的眼睛,对形式美感的要求已经超越了当时纪录片拍摄的标准。

  上海大学教授陈犀禾认为,这部纪录片对于我们重新理解抗战历史是一个重要补充,并且帮助我们理解全民族的抗战,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全民和全国的抗战。新民晚报首席记者俞亮鑫也认为,能从作品中感受到全民族的展现,“民族万岁”四个字起了画龙点睛、提升主题的作用,并且非常有高度,把民族的风情、民族的气节都提的非常高,令人感动。

  原上海影协副主席吕晓明认为,抗战期间,纪录片成就大于故事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民族万岁》,电影让我们更多看到了郑君里导演所要传递的信息和表达的思想。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张仲年赞叹该片没有战争的场面,但积极表现了中国地广人多、各民族团结抗战的精神。其中,郑君里诗人气质的贯穿,以及他对主题的体现、艺术上的表达,都值得大家学习。

  汲取动力再创辉煌。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联系上戏至今也走过70周年,不乏郑君里等影剧界前辈在学院开创之初的鼎力相助。他指出,今天观摩和研讨《民族万岁》,对学校、对上海,对中国的电影、对中国的文化,对全民族包括正在开展的抗战纪念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导演朱枫认为该片是一个不可复制、不可多得、不可思议的作品,即使放在现在来拍也是非常困难。它不是我们概念中抗战的国防影片,而整个是从一个文化的高度去思考一个全民族抗战的问题。

  上海影协副主席、上海三元影视有限公司总裁、大银幕(上海)电影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玉冰表示,郑君里记录了那个年代的抗战,跟冲锋陷阵的老兵们一样,是我们的抗战英雄。文艺工作者是拿着镜头、怀着对民族的热爱和对法西斯的痛恨,用文艺作品来展现的。

  上戏电影电视学院院长、上戏米亚艺中心主任、导演胡雪桦建议设立一个专门研究郑君里的学科。郑君里有大量关于电影的学术理论和拍摄实践,这是给中国电影留下的根,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电影人去研究和继承。

  

来源:上海影协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