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联协会 >> 综合介绍 >> 文联工作 >> 特别报道 >> 正文
关注上海原创力 助推“高原”向“高峰” 剧作家李莉作品学术研讨会举办
2016年01月22日 13:24

  2015年12月12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市文联、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为指导单位,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主办的“步步留痕?智攀高峰——剧作家李莉学术研讨会”在沪举办。作为系列内容,“剧作家李莉优秀作品展演”同期推出,京剧历史剧《成败萧何》、沪剧现代戏《挑山女人》、越剧连台本戏《甄嬛》以及新近出炉的越剧当代戏《燃灯者》等代表李莉最新、最高创作成就的作品在上海集中上演。收录新世纪以来李莉创作成果的《步步留痕——李莉剧作集锦》一书,也由市剧协汇编、纳入三联出版社“中国记忆文库”公开出版。

  李莉是当代著名剧作家,现任上海越剧院院长。30余年间,她创作了50余部戏曲作品,获得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文华剧作奖、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等全国及省市级70余

  个各类专业奖项。在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评选中,李莉是唯一一位获得“杰出贡献奖”的剧作家。

  关照题材广泛涉及剧种多元李莉在创作题材上关照古今,涉及越、京、沪、淮、滇、白、桂、楚剧等多个剧种。市剧协顾问、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用“厚积薄发”来形容李莉的戏曲创作。由她编剧、宝山沪剧团排演的沪剧现代戏《挑山女人》,三年演出200场,获得第十三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17个专业奖项。李莉编剧、上海京剧院排演的历史剧《成败萧何》,囊括了“文华大奖”等所有全国文艺类大奖,与“新时期中国戏曲里程碑式的作品”《曹操与杨修》并誉为“新时期历史剧创作的双子星座”。京剧《金缕曲》在全国京剧节演出时亦得到专家的广泛好评。李莉总编剧的越剧连台本戏《甄嬛》获得第三届中国越剧节优秀剧目奖榜首,同时创造在上海逸夫舞台连演20场的“越剧牛市”。李莉总编剧、取材于上海优秀法官邹碧华先进事迹的越剧当代戏《燃灯者》,突破越剧对当代题材的创作难点,首次将当代“真人真事”搬上舞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龚和德说,《成败萧何》是她个人作品的一个高峰,她创作丰收井喷式的出现是最近几年的《挑山女人》、《双飞翼》、《甄嬛》、《金缕曲》等一批作品。李莉用自己的作品托举了上海的京剧、越剧和沪剧,也托举了陈少云、钱惠丽、华雯等演员,她是上海的一个文化功臣。天津市张君秋艺术基金会副会长安志强认为,李莉把剧团建设和她本人的创作很艺术很巧妙地结合起来。正是因为她的积累和勃发以及坚韧的创作态度,使得优秀演员云集的上海越剧院在近年又多出几部“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坚守人文内核担当艺术责任李莉的创作比较阳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用“浓”字来概括李莉的美学风格,认为她的作品带有浓重的力量感,有一种英雄主义情怀。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评价,人文和风骨、命运与抗争,构成了李莉作品的基本内涵,也构成了她戏剧情节的核心冲突,剧本文学的鲜明风格。

  李莉的创作有其独特性。这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看来,就是“坚持创新,并且在继承基础上创新”。京剧《金缕曲》改编自话剧《知己》,相比于原作以“乱世之下无知己”收尾,《金缕曲》结束于吴兆骞与顾贞观在冲突之后彼此理解之时。有专家认为,顾贞观最终的这份释然,是创作者对知识分子内心的深刻揭示,从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话剧的主题,体现出了一种对于人生的宽容。越剧《甄嬛》与电视剧《甄嬛传》相比,李莉将全剧的主题立意做了巨大的翻转,给出了一个善有善报的结局,开掘出了新的高度。仲呈祥说:“电视剧被相当数量的人诟病的毛病在她那里化腐朽为神奇,最后以德报怨,指向了一种中国文化所倡导的和合大同,这正是她的高明之处。”

  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认为,李莉的剧本从以往注重人物和人物命运的社会大角度的思考价值,转向注重人物和人物命运心灵世界的个人精神探究。《金缕曲》中顾和吴两人的命运和精神变化写的非常清晰,传达出的时代价值和现代观众审美更加紧密。李莉的作品一直保持着严肃和赤诚的艺术责任、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

  立足优秀文化弘扬主流价值市剧协顾问、上海京昆艺术咨询委员会主任马博敏认为,作品的主题立意符合当代主流价值观是李莉突出的表现,完全不是刻意地去创作,而是文如其人,从中能让人感受到她对弘扬主旋律、追求真善美,出自于真心,来自于真情。几乎她所有成功的作品都是自觉地关照历史、关注现实,紧跟时代主流步伐。比如《成败萧何》中,她站在家国情怀的高度,表述历史人物对国家命运的至高关切,道义、责任和对自身人性缺失的反思谴责,让观众感动、思考,从中得到诸多对现实人生的关照与感悟。又如《挑山女人》中,李莉并不单纯地描写汪美红命运的凄苦,性格的坚强,而是让她内心承载着理想、承诺和大爱之心。因此该剧不仅让观众感动的泪流满面,更使人们受到一种精神的感召。

  剧作家黎中城认为李莉的作品“在揭示强烈的社会矛盾和心里冲突中,努力追求正能量的弘扬光大和深层次的人性开掘。她恪守社会主义文艺家应有的道德与情怀,踏踏实实、辛勤耕耘,为文团艺院添砖加瓦。”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戴平说,李莉的文化自觉在于剧作家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她的自信来自于她的艺术智慧和本领。《挑山女人》可以发现中国社会最底层的草根女子所迸发的光亮、所呈现的大爱和大为,发现我们民族普通劳动者优秀的精神。把中国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形象生动的体现在人物的真情实感当中,讴歌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会上,不少专家认为,今天戏曲已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要解决的短板和瓶颈,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李莉的创作道路和经验开展研讨具有特殊的意义。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说,李莉始终凭着一股对戏曲、对观众的爱,踏实而持续地攀登着戏曲创作的高峰。她的作品或许难以复制,但她在艺术创作上的探索和努力的精神应该得到传承。市剧协主席杨绍林说,李莉自身人格人品的魅力,其剧作的张力和审美的潜力,是今天大家对其作品关注研究的原因,而此次研讨会对于上海剧作家队伍建设,尤其是戏曲剧作家队伍建设形成强大的助推力。

  此次研讨系列活动,不仅是对李莉的艺术创作成就进行系统的学术总结,更将有力地扩大沪上杰出艺术家的全国影响力,回应上海这座城市对艺术名家大师的呼唤和需求,推动上海文艺在“高原”的基础上向着艺术“高峰”不断迈进。

来源:上海剧协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