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联协会 >> 综合介绍 >> 文联工作 >> 特别报道 >> 正文
缅怀先贤 传承精神 茅盾作品改编电影观摩研讨系列活动成功举办
2016年09月23日 09:54

  2016年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第一届中国文联副主席茅盾先生诞辰120周年。8月27日至9月2日,由上海市文联指导,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和解放日报社共同举办了“茅盾作品改编电影观摩研讨系列活动”,以图片、影片展示和电影文学评论等形式缅怀先贤、传承精神,将现实主义文艺的优质遗产和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展示研讨并重,缅怀先贤文学经典。本次系列活动包括“茅盾图片文献展”,茅盾小说改编电影回顾展映和“茅盾——从小说到电影”研讨会。在活动过程中,众多观众及文艺界人士纷纷表示,希望主办方能将更多中国现当代优秀现实主义作品进行公益性的展览、展映,扩大社会影响,将原著中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精神发扬光大。在“茅盾——从小说到电影”研讨会上,60余位来自文学、艺术、影视领域的专家和高校学者,对茅盾先生宏大、深刻、细腻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茅盾的创作深扎当时社会生活,深切关怀人民和人性,以形象反映现实,以理性分析生活,注入强烈的道德是非爱憎和人道主义关怀,具有重大的使命意识和波澜壮阔的史诗气质,不但感染了大量人群,也催动了电影艺术家改编其作品。《子夜》《蚀》《春蚕》都是“向现实主义传统致敬”的优秀影片,通过观摩不同时代电影艺术家对茅盾小说所作的诠释,能让观众更加深入、细腻地认识茅盾作品的历史性和多义性,体会其恒久的文学价值和时代价值。

  继承创新并进,开掘经典文学遗产。影协主席张建亚表示,无论是向大师致敬还是经典改编,电影导演在有限的资本中给观众呈现了他们的艺术探索,难能可贵。《蚀》之五部曲总导演郑大圣表示,改编《蚀》的初衷和本意是将作品的精神诠释给当下的年轻人,也希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著作可以被不断的再演绎,再诠释。《蚀》之五部曲总编剧吴滨说,电影作品对经典文学的改编,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精神气质的发扬光大。如果能从文学经典成功过渡到电影经典,就完成了我们作为改编者的主要任务。《春蚕》导演朱枫指出,作为电影改编者,就是要将原著“过去时”中的“进行时”展现在当代观众面前。作协副主席杨扬认为,现代文学的作家作品对于今天的电影来说是一个潜在的矿产,改编作品既要忠实原著也要有创造性的发挥。作协副主席陈思和认为,从熟悉的文学语言到蒙太奇的电影语言,电影家应以自己的艺术来关照原著,对原著的思想进行一次解放,做出符合时代性的创新。上海大学刘海波教授认为,经典文学改编根本原则在于“脱胎换骨”,即“角色的个性、价值蕴含”的“胎”不能变,“情节及其叙事”的“骨”要重新结构。华师大毛尖教授认为,《蚀》之五部曲是一个颠覆性的改编方式,这可能是未来改编名著的一个方向。上海影协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石川教授强调了“文学遗产”电影的价值和作用,建议文化决策部门、电影人要借鉴BBC不断翻拍莎士比亚系列、狄更斯系列的做法,成系统、有规律地拍摄“文学遗产”电影,并将其作为文学启蒙的载体和平台。

  突破传统思维,谏言专项扶持政策。针对文学名著改编电影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专家们提出了积极的意见和建议。评协主席汪涌豪认为,商业片和文艺片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区分,一切电影都应该是文艺片,所以应该有效控制电影资本的流向。陈思和建议文学经典改编电影要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让电影人在制作效果上能够充分发挥,将作品拍得更精更好。石川指出,中国有文学IP(知识产权)的富矿,但改编电影的投入严重不足,阻碍了电影文学启蒙的力度和广度,建议在顶层设计上予以考虑,尝试做一个现代文学遗产改编的影视剧创作工程。评协副主席张立行也表示,文学遗产开发需要思考,要挖掘并通过合适的方法推导出去。影协常务副主席许朋乐认为,审查体制不改变,文学电影、历史影片要取得长足发展存在一定难度的。电影《子夜》导演桑弧之子李亦中则通过父亲在《子夜》的创作中寻求突破而遭质疑,佐证了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困难。文艺评论家简平认为,如果大众对名著改编反映时代心声都能达成共识的话,创作前景将会很开阔。

来源:上海市文联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