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联协会 >> 综合介绍 >> 文联工作 >> 特别报道 >> 正文
聚焦主题导向 助推中青年文艺创作 市文联中青年文艺人才扶持工作首次采用社会化评审方式
2017年09月18日 10:51

  市文联中青年文艺人才扶持项目是团结引导本市广大中青年文艺工作者的一项积极举措,通过公平公正的评审,采用项目资助的形式,强调扶持和助推中青年的成长成才为主要目的,扶持个人、原创的中小型文艺项目,用资助基金的小杠杆,撬动青年人才完成大作品,培养和形成一支有力的中青年文艺创作力量。

  2017年度的评审工作于4月份启动,经过初审和终审环节,最终9个协会12个项目通过评审,其中展览类3项,舞台类7项,教育培训类2项。总体而言,今年的评审工作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主题导向大视野。围绕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文代会、作代会上的讲话精神,围绕市委宣传部的统一要求和部署,围绕文联年度中心工作,今年的申报主题确定为“中国精神·中国梦”、“一带一路”、“中华创世神话”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上海改革开放40年四个主题,引导中青年文艺人才关注重大主题和现实题材,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自己的才华和热情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伟大的时代。本次终审评委、中国剧协副主席罗怀臻评价,通过不同主题引领产生的优秀作品,是今年中青年文艺创作扶持工作的亮点,对上海当代艺术创作和体制外中青年文人才的创作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覆盖面广大平台。为了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更好地推动文联群团改革,今年的申报工作严格执行40岁一刀切的标准,不仅面向文联18000多名会员(这部分由各协会主席团讨论后推荐1-2个人选或项目参与评审),而且注重向基层和创作一线的中青年文艺工作者、新文艺组织和群体中的青年文艺创作人才倾斜,努力发掘那些尚不知名,但潜心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文艺新人和新作。在这次申报的项目中,由民营网络科技公司申报的网络电影《大羿射日》创作项目引起评委的热烈讨论,大家纷纷对线下、线上做好创作“同心圆”献计献策。项目终审评委、著名电视人应启明说,《大羿射日》项目要充分发挥好网络创作成本低、制作快、传播广的优势,打造出一部优秀的“中华创世神话”主题创作。

  跨界评审大融合。发挥文联专家优势,组建了由美术、书法、摄影、戏剧、音乐、舞蹈、电影、电视、曲艺、民间文艺、文学翻译、艺术设计等艺术门类80余位著名艺术及业界资深人士组成的专家库。在终审集中陈述阶段,邀请了专家库7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听审,用跨行业、跨专业的眼光审视参评项目,撰写评审意见,并提出修改意见,让所有参评的中青年受益匪浅。同济大学设计系教授吴国欣指出,青年的特点在于创新创造,在于交流融合,此次终审采取了所有项目集中陈述的方式,就是希望通过交流碰撞,激发创意。项目领导小组组长、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尤存指出,文联首次采用社会化方式对中青年文艺人才扶持项目进行评审,这为广大文艺中青年和资深老专家提供了一个面对面的交流平台,通过思想的碰撞扩大视野,从而发现问题,改善不足。

  精准扶持更聚焦。由于专项扶持经费有限,这就要求资金投向必须精准到位,追求实效,不“锦上添花”,而要切切实实地“雪中送炭”,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在终评中,资深电视人应启明强调,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真正扶持具有影响力,并能够代表上海水准,代表上海青年艺术家水平的作品。他还建议要建立后续的质量跟踪机制,把握作品的完成节点,控制资金的分配拨付。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厉震林也认为,扶持项目应具备一定的基础,立意和层次要有一定高度,能够代表上海青年艺术家的整体面貌。书协副主席戴小京强调,年轻人要对自己的创作有要求,不断取得自我突破。民间文艺家李守白指出,评委和专家要有甄别的眼光,对于好的作品和年轻人,应该予以重点鼓励支持。

  跟踪推广更有力。中青年文艺人才项目的评审和扶持是一项全年性工作,有的甚至是一项3至5年的工作。在此过程中,文联将组织中青年文艺人才采风和深入生活,跟踪作品创作过程,组织专家对作品提出修改意见,对创作人才进行个性化展示,对优秀的创作成果则将优先推荐参与全国性奖项评选。今后,文联将成立中青年文艺人才项目库和人才库,每年资助20个左右项目,希望经过若干年积累,形成文联中青年创作力量。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市文联专职副主席韩陈青表示,要把中青年文艺人才扶持项目打造成文联品牌化项目,相关协会和职能部门要在环节中把好关,严格标准,保证质量,完善制度,切实把这项工作做好。

  中青年艺术家是文化事业发展的未来,发现、引导、推荐文艺新人,使这批年轻人尽快成长、成熟、成就,是文联义不容辞的职责。今后,中青年文艺人才扶持推荐工作将成为文联一个长效工作,将不断加强资金扶持力度和宣传推广力度,努力发现有潜力的文艺创作新人,孵化有创造性的文艺精品力作。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