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新文艺工作者联合会共同主办的“江南民艺·无用之美——非遗时尚美学艺术展”于6月2日至6月18日在思南公馆“时区画廊”成功举办。展览共展出了7位青年民间艺术家的187件作品,在为期半个月的展期中,举办了12场海派手工艺体验活动、昆曲和魔术沙龙讲座,吸引了海内外观众来思南公馆“打卡”观看。此次展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得到了解放日报、文汇报和新民晚报的重点关注并予以版面报道,学习强国、东方网、澎湃网等新媒体以及文联公众号和其他专业媒体多次进行报道。
展示动静结合,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非遗技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涵盖饮食、医药、文学、艺术、建筑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民间手工艺是非遗技艺的重要组成内容,蕴含了中国智慧和民族精神,在当下日益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和重视。为了更好地扩大展览的社会影响力,此次活动在推出“江南民艺·无用之美——非遗时尚美学艺术展”静态展览的基础上,注重以多种方式丰富观众的观展体验。展期内,参展艺术家每天开设现场导赏和手工艺体验活动;周末,青年昆曲演员张冉、青年魔术演员周舫还带来了沙龙讲座,与观众近距离交流互动。现场活动均采取线上预约报名的方式参与,推出的活动预约一空,还有观众现场要求“加座”。开幕式当天,委内瑞拉驻沪总领事及领馆工作人员欣然参与了“玲珑串珠体验活动”。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委内瑞拉总领事莱斯贝斯·贝里奥斯夫人完成了具有当地个性特色的作品,在指尖上促成了文化的交流。此次展览特别尝试了“文创小铺”形式,现场观众可以购买心仪的手工艺小件,也可以向艺术家预约“定制”。展览正值端午前夕,具有端午民俗特色的香囊成品和个性化DIY香囊,都受到了大家的欢迎。通过动静结合的展示,展览给现场观众带来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的沉浸式新体验,进一步提升了观众的获得感。
手艺点化再造,挖掘日常生活美学创意
此次展览名为“无用之美”,策展理念取自于庄子《人间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撮布料、一个钩针、一卷麻布、一块石头、一片羽毛等,这些看似不能再平常的“无用之物”,在艺术家的妙手下,能展现出日常生活中独特的美感和灵动。在策展团队看来,非遗、民间手工艺不应该是“古旧沧桑”的,因此展览注重推出中青年艺术家力量,强调传统技艺的创新呈现,参展的7位艺术家平均年龄不到45岁,来自市级、区级非遗传承基地、工匠世家、美院艺术孵化基地和传习所。他们师承名家,潜心钻研传承技艺,同时凭借发现生活美学的眼力,通过手艺的再造、材料的融合、色彩的和谐,挖掘呈现了细碎日常中深蕴的美学精神,推动传统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展现了新生代非遗传承人和民间手工艺人的时代风采。
拓宽“两新”合作,推动都市民艺传承发展
此次活动首次从传统展馆移师思南公馆这一沪上时尚潮流地标举办,就是希望更多年轻人体验非遗技艺和民间传统工艺之精美,给生活带来小惊喜、注入仪式感。展览中呈现的展陈和互动形式得到了观众的好评,作为组织方之一,思南公馆在订制活动和产品的同时,也希望进一步拓宽合作,邀请青年艺术家参加“思南夏日派对”活动,与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同台合作交流,为非遗传承人和民间手工艺人开拓了新领域,为“文艺两新”的文艺创作和交流展示提供了优质的实践平台。今后,主办方还将邀请更多优秀青年文艺人才加入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广,以“小而精”“短频快”的活动形式,与“文艺两新”实践基地、商圈、社区、民营美术场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开展深度合作,为钻研技艺、潜心创作的青年艺术家、非遗传承人搭建一个“高光”的展示平台。
市文联副主席、上海民协主席李守白表示,我们要研究如何在当下推进传统文化与非遗文化高质量发展,让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交融,形成可持续性传承发展的都市民间文化形态。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非遗技艺和民间手工艺,就像一门“世界语言”,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很好的切入点,能传递好中国文化、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明更好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