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下午4点,上海京剧院演员陆续到达天蟾逸夫舞台,准备晚上演出《智取威虎山》。大家好奇推开后台一扇扇门,“配电间变成会议室?”“我的化妆间在哪里?迷路了!”经过今明两天内部测试,天蟾逸夫舞台计划2月12日亮相。上海京剧院院长张帆透露,“我们正紧锣密鼓筹备开幕季演出,在满足防疫要求、验收合格的前提下,首场开幕演出将在农历大年初一正式与观众见面。”
天蟾逸夫舞台始建于1925年,曾有“远东第一大剧场”“不进天蟾不成名”之美誉。自1994年改建以来,天蟾逸夫舞台定位于以京剧演出为主的戏曲专用演出场所,每年演出280场至300场。总经理潘熠文自豪地说,演艺大世界剧场林立,天蟾逸夫舞台是唯一一所从建立到当下,历时近百年始终坚持戏曲不变的剧场。
2018年,天蟾逸夫舞台由于存在安全隐患,舞台灯光、音响等设备损耗严重,空调系统老化,卫生设施陈旧,无法满足现代戏曲演出与观演需求而启动保护性修缮。
“老建筑内部设施陈旧,放在若干年前,剧场应该搬家。天蟾逸夫舞台能够留在原地,彰显全社会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尊重建筑原来的历史。”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常务副院长卓刚峰坦言,“上海城市更新的相关管理规范不断地改,天蟾逸夫舞台作为上海市文化地标之一,又处于演艺大世界核心地段,周边交通繁忙,修缮时对消防、结构安全、设备与声学要求非常高。业主和我们一起坚持品质标准,花费了成本与时间代价。”
修缮后的天蟾逸夫舞台优化功能布局,大量增加洗手间满足观众需求,对消防设施、舞台设备、暖通系统等机电设施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供水供电系统进行了扩容。潘熠文举例,“24米以上为高层建筑,由于天蟾逸夫舞台高24.5米,这0.5米要求我们按照规定全面提升消防设施,全楼新增自动喷水系统、舞台雨淋系统、舞台口防火分隔水幕系统等。”
修缮时,设计师参考上世纪20年代老建筑门楼外观历史风貌,结合建筑现状进行分级干预保护性修复,赋予传统剧场顺应时代的生命力。现在的天蟾逸夫舞台内部以现代暖色木纹饰面简约风格为主,细节处保留了原有海派艺术的元素。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师郑宁告知,“依据业主提供的黑白老照片,我们将历史上天蟾舞台的石膏花饰,复刻在如今服务台与售票处,楼梯栏杆扶手图案则根据历史图档原位原样复原设计。”
“外表”古色古香,“内里”却充满科技含量,考验“螺蛳壳里做道场”的修缮智慧。华建集团声学所所长杨志刚表示,新剧场多采用座椅下送风,风速低、噪声小,而天蟾逸夫舞台作为老剧场,空调系统只能采用顶送侧回,风速高、噪声控制难度大,“我们通过精确的消声计算,合理控制风口面积,有效降低噪声影响。”
剧场声音也在修缮中变得更圆润,杨志刚介绍,“调整舞台台口侧墙形状、增加墙面凹凸变化,使声场更加均匀。减少剧场后墙吸声并增加了装修面层的面密度,让混响时间变长,从修缮前的不足1秒提高到1.1秒到1.2秒,提高演唱的丰满度。声场响度提高约2分贝,减少音响补声,更多展示演员自身的演唱水平。”
天蟾逸夫舞台停场不营业,剧场工作人员分散在工程项目现场、天蟾苑、上海京剧院、中华艺术宫等地,继续奋战在一线岗位。1月16日、17日,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以上海京剧院《智取威虎山》和《沙家浜》进行内部测试,旨在对剧场的声、光、电及机械系统进行全方位测试。内部试演结束后,剧场将根据各方的反馈对舞台系统、票务系统以及剧场服务等方面做进一步调整。张帆表示,天蟾逸夫舞台将以大型戏曲演出为主,而周信芳戏剧空间未来着重于青年人才演练、新编大戏彩排以及实验性戏剧。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天蟾逸夫舞台结合剧场自身定性制定了一套疫情防控管理措施。口罩、测温枪、洗手液等大批防疫用品已摆放到位,入口处还加装人脸识别机器。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提供健康码的老年观众,天蟾逸夫舞台早做岗前培训,并计划增加服务人员与志愿者。老年观众可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或纸质辅助行程证明,由工作人员做好服务引导和健康核验,即可入场观戏。
“自然、亲切、舒服,售票空间独立,进厅敞亮,配套设施也更宽敞了。”戏曲爱好者元未昨天走进天蟾逸夫舞台后感叹,“疫情让人与人拉开距离,剧场却可以让人心凝聚。天蟾归来,是一个崭新起点,她是值得所有人知道的文化地标,她是我们热爱上海最真实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