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问世后,上海沪剧院《一号机密》改了一遍又一遍,2021年1月29日,新版《一号机密》在保利城市剧院首演。主演朱俭算了算,“八场戏,除了结尾一场戏,其他场都重新调整了,更好看也更精彩。”
1月27日在微信朋友圈刷到“上海疫情控制住了”,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松了一口气,“终于可以如期演出,不用担心节奏被打乱。”《一号机密》作为上海市“建党百年”“全面小康”主题首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之一,首演后计划还将于2月3日美琪大戏院、3月31日东方艺术中心、4月6日上海保利大剧院演出,下半年将亮相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
《一号机密》讲述白色恐怖时期,中共地下党员如何为党坚守绝密文件“一号机密”。朱俭饰演陈达炜,茅善玉一人分饰韩慧芳、韩慧苓。从《敦煌女儿》走出,茅善玉挑战《一号机密》得心应手,“《敦煌女儿》中从少女演到老年,还是真人真事改编,有很大压力。《一号机密》角色性格鲜明,姐姐韩慧芳是成熟、果敢的共产党员,韩慧苓热情、单纯,在艰难的战斗环境中逐渐成长。”
新版《一号机密》以家庭戏赋予角色人情味,舞美设计更接地气,茅善玉“剧透”,“上海味道更浓,接头一场戏,演员们在上海四通八达的弄堂、石库门穿梭,盯梢追逐,紧张刺激。陈达炜与党失去联系的4年,以不断变化的群戏场景暗示时间流失。此外,角色性格更有逻辑,韩慧芳牺牲后,韩慧苓与姐夫陈达炜假扮夫妻:“情愫在心里,性格不那么毛躁了,遇事没有哭、没有气恼。”
从2018年演到今日,朱俭笑言对《一号机密》剧本有了条件反射,“看到一段唱词,脑海里出现好几个版本。”内容调整,演员也在调整表演小细节,陈达炜患病后经常咳嗽,“上一版《一号机密》,咳嗽比较猛、力度大,这次我揣摩在什么时间节点咳嗽,才能更自然地推动情绪。”陈达炜带病工作,记录同志牺牲经历时多了一段独白,“手上抄文件、口中要唱、全身都在表演,咳嗽必须控制好力度,大爆发不等于会演戏。”陈达炜完成抄写文件的工作,病逝前把六个装文件的箱子摞在一起,“一个个箱子全部叠上去太高了,陈达炜倒在一边不好看。箱子分成三个、两个一堆,怎么放?我和大家揣摩了半天,看似微不足道,但会影响全剧流畅度。”
谍战题材的创作并非易事,对于历史背景的把控、人物关系的树立、故事逻辑的构造,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导演周小倩在排练过程中一直要求演员们注意内心挖掘、节奏与形体,“陈达炜为保护党的机密文件,一直在狭小阁楼抄写,将几十箱文件缩减为六箱,默默无闻一生坚守,好长时间不为人所知。他的手边始终有笔、剪刀和炉子。我们在剧尾特地放了陈达炜、韩慧芳、韩慧苓以及所有‘一号机密’守护人的照片。”
舞美设计对于烘托白色恐怖下的紧张氛围、提升演员的表演空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版《一号机密》复刻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石库门,再现当时上海的城市原貌。舞美设计王佳迪查阅大量历史文献,到淮海路、复兴路等地探访历史遗迹,寻找设计灵感。她说:“采风的过程开启了我对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无尽的想象。那时候的上海既有繁华的商业街道、百货公司,又有红色的星星之火。所有故事在重重叠叠的石库门建筑里发生、涌动。”王佳迪在设计中打造了一个深藏市井的“隐秘角落”,陈达炜的家随着他的境遇变迁从洋房到公寓,再变成寒舍,斑驳的青砖、雕花的门楼、狭窄的红漆木楼梯、暗藏“一号机密”的楼梯间一一展现。360度的转台,实现了时间、空间、四季的自然切换,为这部谍战题材的作品增加了更多悬疑、紧张的气氛。剧中的人物造型也与时代背景相得益彰。沪剧的西装旗袍戏就诞生并盛行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剧中的长衫、旗袍、洋服等除了与人物性格和境遇吻合外,更体现了沪剧的剧种特色。
灯光设计冯彦臣通过大量蓝色的主光源,营造了白色恐怖下紧张而压抑的阴霾氛围,烘托共产党人在幽暗环境下的坚强信念,从而使人物形象在视觉和感情上更加饱满。蓝光与主人公小楼里透出的黄色暖光形成鲜明的对比,诠释地下党人心中不灭的信念和坚定的初心。多媒体和灯光的配合,营造出春夏秋冬、日出夜伏的时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