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正文
王汝刚搬“新家”,93岁观众来信让他念念不忘
2021年02月25日 11:03

  经典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一开票,当天售出75%。对于这个好成绩,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团长王汝刚完全不意外,“大年初五,我收到一位93岁老观众来信,信里说,‘上海人应该保护好上海话’,复排《七十二家房客》是我们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3月24日起,《七十二家房客》在天蟾逸夫舞台连演三晚。王汝刚、毛猛达、张小玲、沈荣海、陶德兴、钱懿、陈靓、潘前卫、张定国、曹雄等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十位国家一级演员联袂主演。

  杨华生、笑嘻嘻、张樵侬、沈一乐等艺术家创作的《七十二家房客》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因揭露旧社会上海老百姓居住在“白鸽笼式”生活而家喻户晓。王汝刚表示,建党百年之际再次推出《七十二家房客》,观众会更加珍惜今日美好生活,享受获得感和幸福感。  黄浦区老城厢,成片石库门老房中隐藏着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小楼。搬入凝和路122号半年多,青年演员的技巧打磨始终没有停止。

  王汝刚对青年人的要求从细节开始,这次《七十二家房客》恢复上世纪五十年代版本细节,“比如小贩叫卖,是沪语教程、也是城市记忆,白天卖白兰花、栀子花,声音响亮,给小姑娘听;晚上卖粽子、茶叶蛋给打麻将的人,声音要低沉,不能吵到别人,还有削刀、磨剪刀。”排练到此处,王汝刚经常喊停,“小贩把板凳背在肩膀上,动作不要太急太快,喊‘削刀、磨剪刀’,声音拖长,四周看一看,再继续走、继续喊。”

  在王汝刚看来,声音细节构成上海城市记忆,“北京人艺老艺术家演《茶馆》,一开场,风筝、鸽子从天上飞过,呜呜响,就像演老上海,一定会有大自鸣钟,这就是烟火气。”

  2006年人民滑稽剧团带《七十二家房客》去日本,在东京国立剧场、大阪剧场,异国观众捧腹大笑。王汝刚细心保存日本演出海报,挂在剧团会议室。“老一辈艺术家留下的精彩剧目,我们有责任使它代代相传。”

  《七十二家房客》改编成电视剧,收视率创新高。但王汝刚说,原汁原味的滑稽艺术必须在舞台呈现,“舞台是成就演员的阶梯,演员与观众同悲喜,塑造人物形象,这样的氛围才能让观众充分领略滑稽艺术魅力。”

  一直以来,滑稽人才培养备受关注。人民滑稽剧团老、中、青演员各占三分之一。去年剧团邀请行业老前辈、戏剧理论家给青年演员上课,今年教学任务重在唱段表演。剧团还计划联手上海大世界进行滑稽才艺比赛,发掘新苗。“《七十二家房客》什么时候能够传承,代表滑稽戏后继有人。”王汝刚表示,当下青年滑稽演员分为两种,一种毕业于正规戏校,经过专业培养,再经历舞台实践;另一种则由于个人兴趣爱好,参加选秀节目脱颖而出。

  在人民滑稽剧团,演员来自五湖四海。山东演员李国靖在社区表演山东快书,深受欢迎。他参与独脚戏,反映外地女婿与上海丈母娘文化冲突,观众笑得前仰后合。西藏女演员达娃能歌善舞,还在上海戏剧学院上课。人民滑稽剧团在宣传垃圾分类的滑稽戏《头等大事》里为达娃量身定制四川打工妹一角——在饭店做服务员的她,看不惯城市顾客浪费,由此引发一连串笑料。“他们也在学习上海话,目前尚不算地道。”王汝刚说。

  看着青年人成长,《七十二家房客》演员代表毛猛达想起自己年轻时候观摩前辈演《七十二家房客》,“人物诠释精妙,让我们有了学习动力”。

  上海曲艺家协会主席吴新伯笑言,朋友问《七十二家房客》的票,他以为没问题,现场一听出票情况,赶紧预定,“《七十二家房客》不止是滑稽戏瑰宝,也是上海瑰宝”。

  天蟾逸夫舞台总经理潘熠文期待《七十二家房客》可以让海派滑稽艺术破圈。演出另一主办方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则表示,艺术节平台有责任推广和传承上海语言艺术。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副秘书长吴孝明说,《七十二家房客》能将8岁到80岁观众一网打尽,它代表了上海文化精神传承。

  人民滑稽剧团小楼顶层露台晒着《七十二家房客》道具被子、演员穿的黑布鞋。从这里俯瞰,近处石库门隐藏着明代徐光启故居,远眺黄浦江对岸,浦东东方明珠与陆家嘴高楼大厦划开天际线。夹在传统与当代之间,王汝刚与演员们探索滑稽艺术当下生存空间。

  在演出发布会上,演员们穿起戏服,融入《七十二家房客》剧情,现场做食物,在剧团抖音账号直播。王汝刚说,“经典作品流传,贵在与时俱进、传承创新。《七十二家房客》在剧本、舞美、服装等再次精雕细琢,力求以更好的状态呈现舞台。”

来源:上观新闻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