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正文
英雄遗腹女讲述“3天一封信”往事,给青年演员们上了难忘一课
2021年03月05日 10:55

  王佩民见到的父亲王孝和,是几张刑场上的照片。1948年,年仅24岁的王孝和烈士牺牲后三个星期,女儿王佩民才出生。3月4日龙华烈士陵园红色讲堂,73岁的王佩民拿出珍藏已久的相册,上海评弹团演员们簇拥在她身旁,专心聆听英雄往事。

  3月27日天蟾逸夫舞台,上海评弹团将以中篇评弹《王孝和》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经典剧目展演季”。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表示,演出团队大多为青年演员,这次参观龙华烈士陵园、学习先烈事迹、与王孝和烈士之女王佩民交流,身临其境,大大提高青年人对革命先辈崇高精神与信仰的认知。

  1948年王孝和组织上海电力公司工人声援反内战大罢工,因叛徒出卖被捕,受尽酷刑的他没有向敌人屈服。当年9月,王孝和在上海提篮桥监狱英勇就义,倒在黎明前的最后一刻。在给妻子的遗书中,他写道:“……但愿你分娩顺利,未来的孩子就唤他叫佩民!”

  3月4日,王佩民对上海评弹团演职人员说,“佩民,这个名字是父亲对我的嘱托,佩服人民,为人民服务,心里永远怀揣着人民。父亲没见过我,但他在狱里还惦记着没有出生的我,名字是父亲留给我的唯一遗产。”

  1955年,上海市评弹团将王孝和事迹搬上舞台,由柯蓝、左弦、蒋月泉、唐耿良等改编为中篇评弹《王孝和》,蒋月泉、张鸿声、张鉴庭、姚荫梅、唐耿良、周云瑞、陈希安、张鉴国等首演。其中蒋月泉《写遗书》、陈希安《党的叮咛》广为传唱,成为上海评弹团保留曲目。作为新文艺作家与评弹演员合作编演的成功实践,《党的叮咛》执笔者为新诗作者柯蓝,唱篇中运用夜航者、灯塔、飞向南方的燕子以及生铁投入熔炉等,都是过去评弹唱篇中少见的形象性比喻,在表现现代题材和革命青年人物时增添了新时代的气息。《写遗书》引用王孝和遗书,将王孝和牺牲前对父母、爱妻以及未出世孩子的牵挂之情表达得感人至深。

  王佩民整理父亲遗物中,来自上海市档案局保存的47封王孝和亲笔信影印件弥足珍贵,还有王孝和临刑前托人带出监牢的3封遗书,“父亲从4月21日被逮捕到9月30日牺牲,163天写了47封信和3封遗书,平均3天一封信。3封遗书我很小就见过,但是我不知道父亲原来还写过这么多的信。信中有他对我母亲、祖父母以及孩子深深眷恋。父亲对于我来说一直是照片上的人,在我心里模模糊糊。我走进他的世界还是在50年后。我的母亲不识字,我把信一封封念给她听,她读懂信也是在50年后。”

  为更好了解父亲,王佩民经常找王孝和曾经的战友、同事,其中包括与王孝和单线联系的地下党员郭予钧,“他喜欢什么,喜欢唱歌吗?什么都问。”

  郭予钧告诉王佩民,王孝和在狱中非常坚强,从不喊苦喊痛,面对酷刑,什么都没说。正是王孝和宁死不屈,保全了郭予钧在内的众多地下党员,迎来上海解放。

  从父亲身上,王佩民学到一个人生活要有信仰、要有目标,“他是一个有信仰的人,24岁为大家抛弃小家。他的组织性、纪律性特别强,生前一直叮嘱我母亲对家里来往人员守口如瓶。他牺牲后,反动派让我母亲认厂里来的人,她坚持谁也不认识。岁月静好,有人负重前行。我很幸运,过着我父亲从来没有过上的日子。”

  新版《王孝和》结合当代观众语境和欣赏习惯进行精简与整理。3月4日,侯骁晟、盛碧云表演《王孝和》片段,王佩民听得很认真,现场讨论起唱词。她带来的王孝和相册也给了评弹团灵感,“能否在舞台背景中加入王孝和照片,增加感染力?”另一位“王孝和”演绎者季毅洋二十出头,深深为王佩民的述说感动。

  评弹团演职人员还向龙华烈士陵园纪念碑及王孝和之墓献花,参观“英雄壮歌”上海英烈纪念陈列展。“演员们亲身体验英雄的革命豪情、友情、家庭之情,自己有感情投入,才能感动观众。”高博文说。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诸葛漪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