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正文
吕其明龚天鹏两位“90后”接力,上海爱乐演绎“红色情怀”
2021年03月22日 11:06

  “唯有从心里流淌出来的音乐,才感动人心;只有扎根土壤的作品,才有生命力。”今年91岁的作曲家吕其明说。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留下《红旗颂》《白求恩在晋察冀》《铁道游击队》等经久不衰的红色乐章。

  3月22日,承载着红色基因的上海爱乐乐团将在北京音乐厅奏响“老团长”吕其明等作曲家的经典之作,由此拉开上海爱乐乐团庆祝建党百年“红色情怀”系列演出的大幕。

  建党百年之际,上海爱乐乐团委约徐景新、赵光、刘隽皓、龚天鹏等出生于不同年代的作曲家创作。此次演出中,上海爱乐将首演他们创作的多部交响乐作品。

  留存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上海爱乐乐团前身可追溯至成立于1956年的上海电影乐团和成立于1950年的上海广播乐团。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两个乐团为中国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诞生了诸多红色经典,培养了一批批为时代而作、为人民而歌的优秀文艺工作者。

  作曲家王云阶、吕其明、黄准、徐景新等都曾带领乐团创作出盛演不衰的时代名篇。上海爱乐乐团团长孙红说:“在建党百年这个重要时刻,梳理和回望前辈创造的辉煌历史,如同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这让每一个爱乐人更加坚定了留住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的初心和使命。”

  孙红介绍,从向作曲家发出委约,到几度易稿,“红色情怀”系列演出已筹备三年多,直到今天还在抓紧时间精心打磨。筹备过程中,上海爱乐曾登门邀请吕其明为乐团上了一堂文艺党课。课上,耄耋之年的吕其明说:“我的作品是我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发展,我为自己所走过的创作道路感到欣慰和自豪,从未后悔过,今后要一直走下去。”

  两代“90后”共谱时代乐章

  打开“红色情怀”系列演出的节目册,两位“90后”的名字出现在一起。一位是今年91岁高龄的作曲家吕其明,另一位是出生于1992年的作曲家龚天鹏。

  两位“90后”血液里都有红色基因。吕其明的父亲吕惠生是一位革命烈士,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而10岁的吕其明曾随父在淮南抗日根据地参加新四军,并在文工团工作。龚天鹏的外祖父和外祖母也都是军人,一位是新四军,一位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

  21岁走上电影作曲的工作岗位,成为吕其明人生转折点。在半个多世纪中,他为六十多部电影作曲,创作了十余部器乐作品和三百多首歌曲。

  从小就展露出音乐天赋的龚天鹏,10岁考入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22岁回国成为上海爱乐乐团的驻团作曲家。从交响合唱《启航》,到为庆祝建党百年而作的交响曲《百年颂》,龚天鹏不懈耕耘。他说:“主旋律作品不是主题狭隘的报告文学,更不是思想空洞的任务口号,它是融注民族历史、表达人民情感、铸就热血国魂的精神食粮。”

  56年前,吕其明创作的《红旗颂》通过“上海之春”传遍大江南北,今天,红色接力棒交到了龚天鹏的手里。5月3日晚,作为此次“红色情怀”系列演出之一和今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参演节目,龚天鹏的《百年颂》将在上交音乐厅世界首演。

  五场音乐会有经典有新作

  “红色情怀”系列演出共有五场音乐会,3月22日在北京音乐厅首演,6月30日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收官。每场音乐会都遵循“经典+新作”的方式进行曲目编排。

  在即将首演的原创新作中,有多部聚焦当下、记录时代的现实题材之作。吕其明再次展现旺盛的创作热情和生命力,献上了随想曲《白求恩在晋察冀》、弦乐合奏《祭》。

  随想曲《白求恩在晋察冀》创作于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时。吕其明从新闻里目睹万千白衣战士不顾个人安危奋战一线而深受触动,于是以《白求恩大夫》的电影音乐为素材,创作了一部时长17分钟的单乐章随想曲,以此歌颂中国白衣天使不畏艰险救死扶伤的伟大精神。

  弦乐合奏《祭》则是献给为民族解放而捐躯的烈士们。今年年初,吕其明有感于祖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以及在千万医护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抗疫成果,心潮汹涌,旋律涌动,写下这部作品,“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革命志士的无私无畏、前赴后继,就不可能有人民大众的美好生活。在所有人都庆祝胜利时,我们绝对不能忘记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

  上海电影乐团“老团长”徐景新,此次带来了他全新创作的声乐套曲《永恒的丰碑》,作品讴歌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民族进步和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涌现的英雄。由作曲家赵光创作的小提琴与大提琴双重协奏曲《石库门随想曲》,则以党的一大会址为切入点,歌颂中国共产党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的伟大历程。由青年作曲家刘隽皓创作的交响曲《红色情怀》通过对红领巾、五星红旗和党旗的旋律抒发,表达年轻一代的家国情怀。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桐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