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正文
华雯时隔四年再演《挑山女人》,台上怎么多了四位女主角?
2021年03月31日 10:21

  3月30日晚,宝山沪剧团沪剧《挑山女人》在美琪大戏院再度上演,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经典剧目展演季”。

  演出开始前,五位“挑山女人”同台亮相,她们是上海市宝山区沪剧艺术传承中心主任华雯、河南豫剧院三团演员史茹、广西戏剧院壮剧团演员哈丹、山西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演员闫海燕、安徽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团长刘丽华。

  自2012年10月26日首演至今,这部由宝山沪剧团根据真实人物改编的原创小成本沪剧盛演9年而不衰,拿下“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优秀剧目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多个重要文艺奖项,累计演出场次达279场,观摩人数超过28万。该剧已被河南豫剧、广西壮剧、山西蒲剧、安徽黄梅戏四大剧种改编、移植。

  30日、31日,华雯时隔四年再次演出《挑山女人》,她说,“是时代成就了这部戏。今天的演出相较最初的版本,舞美、剧本等都更加成熟。如今,挑山女人‘回娘家’,安徽黄梅戏《挑山女人》马上开排。”

  让编剧李莉印象深刻的是,《挑山女人》首演不满两年,河南豫剧院三团和宝山沪剧团签订了协议,获得移植版权。紧随其后,壮剧、蒲剧《挑山女人》先后问世,黄梅戏《挑山女人》也将开排。

  面对想要移植改编《挑山女人》的剧团,华雯从未开口要过一分钱版权费,仅要求对方在说明书上写明“向上海宝山沪剧团学习剧目”。在华雯看来,这是上海文化走出去的一次契机,也是各地剧团对“上海出品”的信赖,“豫剧、壮剧、蒲剧等地方剧种的改编,帮助《挑山女人》长久地留在河南、广西、山西舞台。尤其是黄梅戏移植,更是让这本就来自齐云山的故事,能够回到家乡,唱给汪美红的父老乡亲听,这体现的是‘上海制造’的能力和品质,也展现长三角文化交流的成果。”

  豫剧《挑山女人》主演史茹说,许多河南观众都被这个故事打动了,进校园、下基层,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热烈欢迎。

  壮剧《挑山女人》已演出100多场,主演哈丹觉得,女主人公经历很像广西当地生活,“《挑山女人》带给我很多成长,见证一个青年演员逐渐成熟的过程。”

  蒲剧《挑山女人》主演闫海燕坦言,虽然听不懂沪语,仍然被原版《挑山女人》打动,“一个演员能够遇见一个好剧目,非常不容易。《挑山女人》之前,我都有点想放弃舞台了,当时连头发都剪了。当确定移植演出该剧,惊喜之余,我有了想要坚持下去的动力。这部戏非常有感染力,就算只有一个广场、一个台子,也能打动人心,非常受观众欢迎。”

  黄梅戏《挑山女人》主演刘丽华说,这是我们安徽的故事,“华老师演出得太好了,从我到我身边许多人都赞不绝口,就此埋下了移植演出的种子。”

  沪剧“跨界”“破圈”,掀起移植热潮,得益于观众的认可。在获得奖杯和口碑的肯定后,沪剧《挑山女人》还是定期下社区、走学校、进基层。作品既几度受邀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也曾亮相于空旷的篮球场。为满足不同层次的观众的需求,《挑山女人》多次举办“金曲大奖赛”,剧中“妈妈莫伤心”等催泪唱段在戏迷群中传唱至今。

  华雯说:“其他地方剧种之所以愿意来移植整部作品,说到底就是它能引发观众的共鸣。沪剧《挑山女人》在北京、河南、广西、山西、安徽、广东等地方都演出过,不管听不听得懂上海话,台下都‘哭’成一片。观众是真的喜爱和感动。他们的掌声、泪水和谢幕后迟迟不愿离去的身影,证明这部剧已超越剧种本身的局限。”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诸葛漪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