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48年4月份坐牢,她是6月关进渣滓洞的,圆圆的脸,个儿不高。江姐受了刑罚之后,手指头血肉模糊,肿得一个一个地发亮。”这是95岁的渣滓洞幸存者孙重对“江姐”的印象。
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制作的大型文献人物传记纪录片《理想照耀中国(第二季)》近日播出首轮5集,分别是《方志敏》《赵一曼》《彭湃》《江竹筠》《萧楚女》,而江竹筠就是家喻户晓的“江姐”。每集一个人物,致敬那些视死如归、奉献自我的革命烈士。
与此同时,另一个摄制团队,在过去几个月陆续走访了遵义、延安、兰考、小岗村等红色地标,筹划大型主题电视节目《时间的答卷》,以党史调研为线索,再现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的伟大精神。
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百年,一个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纪录片作品喷涌而出。
为革命先烈立传
新中国成立后,赵一曼的事迹和她的遗书被传了下来,几乎无人不知这位女英雄,但有多少人能说出她完整的人生事迹?
“很多革命先烈、英雄人物,我们很熟悉他(她)的名字,已经变成一个符号了。但具体他(她)是谁、从哪里来,其实你不知道。”在建党百年这一历史节点,寻访革命先烈的踪迹,展示历史中的人物形象,从而昭示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内在精神力量,是《理想照耀中国(第二季)》总导演徐冠群的初衷。
早在10年前,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就拍摄过5集纪录片《理想照耀中国》。“当初每集短的有4个人物,多的6个人物。第二季每集一个人物,是为革命先烈立传。”他说,纪录片的目的是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英雄人物的事迹电视化表达出来,“让更多人知道历史上有这样一些人物,为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奉献了一切。”
纪录片采用历史资料、人物访谈、实景拍摄、真实再现等方式,八十多岁的表演艺术家焦晃担任讲述者。在长达数年的拍摄期中,摄制组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走遍大江南北,一面寻找历史事件的当事人、英雄人物的后人、党史专家,一面钻进各地档案馆、图书馆查询史料。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是1936年8月赵一曼牺牲前写给儿子的遗书。《理想照耀中国(第二季)》大量引用了革命先烈的文章、家书、诗文,以史实和细节,传递共产党人的初心。
徐冠群说:“我们做这个工作,就是让他们的形象清晰起来,让今天的人们可以触摸到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这项工作如今愈加显得刻不容缓。纪录片播出之时,摄制组曾采访过的多位亲历者已经过世。比如江竹筠的入党介绍人戴克宇老人,彭湃之子彭士禄老人,以及张碧琏老人,她的父亲曾为赵一曼医治伤口。这也成为摄制组的遗憾。
百年党史是一个充满美感的宝藏
去年8月,建党100周年大型主题电视节目《时间的答卷》在中共一大会址前启动。节目将聚焦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一系列重大精神,深入挖掘历史细节,以具体事件、具体人物和鲜为人知的档案文物为故事载体,生动展现伟大精神的闪光片段。
“当我们去拜访很多党史专家,去走访红色地标,阅读大量报告文学、党史材料后,我们发现了很多美丽的瞬间,一幅宏大画卷中的历史细节慢慢浮现和丰满起来。这让人非常动心,也希望把这些美感传递给观众。”《时间的答卷》制片人陈辰说。
在陈辰看来,百年党史,是一个充满美感的宝藏。在这段寻访的旅途中,她感动于许多细节。比如,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帮助战士渡河,老百姓捐出了自己的门板。比如2008年抗震救灾,灾区老百姓看到部队战士补给简陋,便送粮食给他们吃,战士们留下了借条。又比如,在无锡的一个教室里,武警部队借宿离开时,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最后留下的那块黑板报。“再如新冠疫情刚暴发时,医护人员递上的请战书。”陈辰说,这一个个简单的影像,诠释了党和人民的血肉关系。
目前,《时间的答卷》正在制作中,预计5月底开播。“一共八期节目,每一期提炼一个共产党人的核心品质。通过几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故事去诠释这些品质,将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和光明伟大的未来贯通起来。”陈辰说,节目将用8场沉浸式的故事讲述,勾画共产党人的精神图谱。
据悉,国家广电总局围绕“建党100周年”主题,正在组织创作一大批重大历史、革命、现实题材文艺作品,包含百部重点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和广播电视节目、网络视听节目,以高昂的主旋律、精湛的艺术质量,迎接建党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