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
看完青春版《牡丹亭》纪录电影《牡丹还魂——白先勇与昆曲复兴》,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老师赵天卫想起在上海大剧院看大师版《牡丹亭》的故事,“我遇到一位从西安飞来上海看戏的观众,他告诉我,正是青春版《牡丹亭》让他爱上昆曲。”
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SIFF狂想曲”单元展映影片,《牡丹还魂》近日在上海美琪大戏院、黄浦剧场等5家影院连映5场,开票当天,4家影院即告满座。
1945年抗战胜利,蓄须明志多年未曾登台的京昆艺术大师梅兰芳,与昆剧表演艺术家俞振飞亮相上海美琪大戏院,连演《游园惊梦》《断桥》等名段,让当时8岁的白先勇爱上昆曲。“我的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总在寻寻觅觅自己的家乡究竟在何处,最后我发现,原来心中永远的根,就是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化。”1988年,白先勇在复旦大学讲学,观看上海昆剧团主演全本《长生殿》,唤醒儿时舞台梦,开始为昆曲复兴而奔走。
2004年4月,在苏州市委、市政府支持下,由白先勇携手苏州昆剧院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首演。江苏昆曲继字辈、上海昆大班,以及浙江世字辈老艺术家手把手培训的苏州昆剧院小兰花班年轻演员,挑起青春版《牡丹亭》大梁。青春版《牡丹亭》至今演出近400场,足迹遍布中国、美国、英国、希腊等国。
《牡丹还魂》导演邓勇星曾以《到阜阳六百里》获得上海电影节最佳新人导演奖。他在纪录电影中访问近50位艺术家、学者与推广者,还原青春版《牡丹亭》诞生全过程以及北京18所大学学生联演“校园版《牡丹亭》”盛况。《牡丹亭》文字穿插在纪录电影画面中,通过今昔对比呼应,把《牡丹亭》问世至今400多年历史“用一种更立体的方式去看待”。
上世纪90年代末,从苏州评弹学校昆剧班毕业的俞玖林,作为小兰花班学员被白先勇点名,成为青春版《牡丹亭》柳梦梅。“1994年我进入艺校,遇到青春版《牡丹亭》,真是天时地利人和,让我们毕业后几乎没有冷板凳。”如今俞玖林成为苏州昆剧院副院长,“排演青春版《牡丹亭》是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看、越来越亮。以《牡丹亭》为基石,每个剧目排演都是一个新的开始,用心用情,遵循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
青春版《牡丹亭》总导演汪世瑜年过八旬,“看了《牡丹还魂》感触很深,青春版《牡丹亭》强化传承,立志培养新观众。我们要求舞台美美美,达到完美状态,不仅演员年轻、美丽,服装道具都要美。”他举例,桌子、椅子比照传统舞台加宽、加高,适应现代大剧院镜框式舞台需求;传统的花神演员都是女孩,青春版《牡丹亭》特地用了三个男花神,举着幡飘动起来更有力,“每件戏服更是精雕细琢,剧组专门到工厂,一个个挑选绣娘,衣服图案、颜色、花纹再三讨论才选定。我们还专门设计了10分钟谢幕,让三场演出每场谢幕都有所不同。”
《牡丹还魂》中,白先勇笑称自己上辈子可能是戏班班主,这辈子所做的也是带着戏班到处“走江湖”。青春版《牡丹亭》在上海大剧院首演时,他不停打电话,邀请相熟企业家买下价格不菲的戏票,再赠送给复旦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高校学生,甚至还专门给上海市戏曲学校昆剧班40位学生安排戏票。“我其实早该退休,但对于民族的文化艺术,我有一种不舍。我更希望在21世纪,随着国家日益强大,我们迎来属于中国的‘文艺复兴’。”白先勇说。
看完《牡丹还魂》,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叶长海想起自己上世纪80年代上课情形,“那时有学生在课堂说,昆曲30年后必死无疑。当时我要说服他们挺难,因为例子相对不多。本世纪开始,昆曲越来越好,年轻观众越来越多。30年过去了,昆曲观众是最年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