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实的基础上追求形式,艺术化地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和不朽功勋,将党史与现代艺术审美融为一体,以美学的方式来阐述党的发展历程。”6月24日,“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在中华艺术宫揭幕,画家洪健在展出画作《上海:红色起源地》前这样阐述自己的创作体会。
连同《上海:红色起源地》在内,由140余件/组作品组成的本次展览,从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角度出发,以创作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美术精品构成叙事结构,以美术作品反映中国共产党诞生至今的百载征程。
此次展览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解放日报社主办,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承办,上海中国画院、上海油画雕塑院协办。该展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目录》,将展至10月18日。
以党史为主题,美术创作成果的一次巡礼和检阅
展出的140余件/组作品,以中华艺术宫馆藏为主,兼及部分重要机构藏品。作品类型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连环画等,涵盖了上海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代表作品。
尽管是感性的艺术作品,但展出作品的每一处细节,都经过了反复推敲。洪健的《上海·红色起源地》,由9个独立的小画面组成,包括一大会址、二大会址、四大旧址,还有《新青年》杂志旧址、共青团成立初期的处所、一大代表开会时所住的宿舍等。洪健说,这些场所具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中国共产党从筹备阶段到成立初期的大部分活动都发生在上海这座城市,另一个则是这些事件都是在富有江南文化气息且是上海代表性建筑——石库门里发生的。”
上海美协主席郑辛遥用“严”来概括本次展览的特点之一。“在作品的主题思想上严格把关,确保党史的正确性,从人名、地名、书名,标语、家具、建筑等环节上,请市委党史办等专家审核把关;在作品的绘画艺本上,多次请市美术家协会各艺委会主任、老画家督导,青年画家们也精益求精,几易其稿,力求完美,打造思想性好、艺术性强的作品。”
此次展览也是首次较为全面地对上海市以党史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成果的一次巡礼和检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领导下,市文旅局、市文联等单位先后推动实施了“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时代风采——上海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建党百年青年美术创作项目”等重大美术创作活动。展出作品中,这些作品占到了一半以上。其中,“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建党百年青年美术创作项目”部分优秀作品在展览中首次亮相。
视觉美学叙述百年史实
展览以时间为线索,分为天翻地覆慨而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六亿神州尽舜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东方风来满眼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人民城市见初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篇章,以视觉呈现叙述史实,通过优秀美术作品营造图像叙事,回溯历史、展望未来,展现各阶段美术创作的不同气质和特征,激发观众认同感和共鸣感,形成感触、感悟、互动的观展流线。
“天翻地覆慨而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篇章以洪健《上海:红色起源地》、范奕彬《<共产党宣言>中文本翻译出版》、石奇人《曙光——中国共产党成立》、韩硕《南昌起义》等作品为起始,展现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启后,上海作为新思想传播的高地,诞生一个先进政党的必然性。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肩负起国家民族兴亡的重任,掀开了开天辟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张培成《五卅运动》,施晓颉、施大畏《洗礼——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莫朴《鲁迅与陈赓》,冯远《保卫黄河》,古元《人桥》,魏景山《占领总统府小稿》等作品,以图像特有的视觉张力,勾勒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上海工人运动、左联革命文学活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刻画那些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六亿神州尽舜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篇章选取了在迎接新中国、新生活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人民朝阳似火、鼓足干劲的建设画面。解文金《吉祥里生产组》、颜文樑《闵行在建设中》、陈逸飞《开路先锋》、尹呈忠《工人住进了新村》等作品色彩鲜明、内容突出,细节生动,让观者直观感受到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火热气氛。另一方面,丰子恺《庆千秋》、王个簃《走向生活》、张培础《闪光》等国画作品,则运用传统中国画技法巧妙传达了工业建设时期人民的精神面貌,别有一番淳朴、自然的美感。另外,贺友直连环画《山乡巨变》、沈柔坚版画《船坞中》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使整个版块充满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人文气息。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艺术家带来了探索环境,我国美术创作领域涌现出一批集中反映新时期新变化、新气象和新梦想的优秀美术作品,身边事、身边景,生活中的点滴都成为入画的题材,也为全面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变迁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角。“东方风来满眼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篇章中,展出作品有创作于1978年前后的乔木《彩霞迎春》、叶浅予《藏舞》、俞云阶《迎春——石钟琴》,其他还有如刘海粟《复兴公园》、陈钧德《街心花园》等。
同时,艺术家们用面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念,以及继往开来的视觉艺术语言,展现出对于新时期城市发展的憧憬和期盼。邵克萍《南浦建大桥》,王成城《您好!上海》,黄阿忠、杨继德、贺子鉴《上海宝钢总厂》,卢治平《我们是钢我们是铁》等作品,在展现重要历史事件的同时,借助艺术题材、形式、技法、媒介语言上的突破创新,使上海城市发展的壮美图景跃然纸上。
“人民城市见初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篇章在作品选题上紧扣“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展现上海这座城市中,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创新之景、生态之景和人文之景。展出作品中,有表现城市科技创新的题材,如杨艳、王珺《G60科创云廊》,石至莹《探月》,李超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成功》等;有反映城市生态建设的题材,如马小娟、刘亚平《生命的启示》,汪家芳《“南大”蝶变》,王蓉《大翻身——董家渡城市更新》等;还有反映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文关怀的题材,如李前《支部建在楼上》等。该篇章还有体现十八大以来上海美术创作继往开来、百花齐放的新作品。如刘国松《海上明月》、潘公凯《清夏图》、司尚林《中国式地图之上海》、陈家泠《花港观鱼》等。
青年艺术家集体亮相,上海美术创作吸引力辐射全国
本次大展中,上海青年艺术家创作群体的集体亮相,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尽显上海艺术人才后备力量的活力。
展出的140件(组)作品,一半以上是从近年市文旅局、市文联组织的历次重大美术创作工程中精选出来的作品。其中,从“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建党百年青年美术创作项目”中选出的40件展出作品中,第一作者年龄在45岁以下的作品就有28件。进入到这一项目大稿创作阶段的100作品中,第一作者年龄在45岁以下的作品有74件。
通过项目的组织和实施,更多有志于主题美术创作的青年创作力量浮出水面。为了创作《G60科创云廊》,85后青年艺术家杨艳、王珺从选题到最终完稿几乎用了整整一年。为了深入创作,两人戴上安全帽,做好防护措施进入施工现场,随后绘制了大量构图稿,最终定下用大面积的云结构来突出G60云廊“云顶”这一方向。
青年艺术家石至莹曾参与过“历史文脉”和“时代风采”两次重大工程创作。本次展览展出作品《探月》以“嫦娥四号探月”为题材,石至莹说:“现在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就是将来的历史。当下发生的事件,具有当代的属性,而艺术作为一种对思维和体验的技艺性表达方式,也具有时代属性。”
展出作品中,“以老带新”,“艺术创作”与“艺术育人”同步推进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国画艺术家何曦和90后油画研究生刘之远合作了中国画《黎明上海》。作品以三联画形式,描绘了徐家汇老建筑、党的一大会址以及层层叠叠的现代化建筑群,显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取得的翻天覆地的伟大建设成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常务副主任毛冬华带领95后、00后青年学子——上海美术学院研究生三年级学生牟彤和中国美院大二学生孙小清共同创作了《新渔阳里6号》。
值得一提的是,展出作品中不乏多件外地艺术家以及自由职业艺术家的作品。来自浙江美术馆的周蕴智创作了版画《中苏友好大厦竣工》,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刘元捷带来雕塑《上海空嫂》,来自温州大学的李利民带来水彩画《江南造船厂再创辉煌》,来自山西大同大学的王文星带来油画《上海支援大三线建设》,自由职业艺术家邓翰墨、王蓉、罗辑等分别创作油画《上海迪士尼》《董家渡旧区改造》《盾构装备施工》等。
这些作品的数量占比以及不拘一格的征集做法,在国内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都属少见,也尽显上海作为美术创作的“源头”和“码头”,对全国美术工作者的包容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