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五点半刚过,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美琪大戏院等到了当晚演出第一位观众。
7月16日是上海歌舞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美琪大戏院驻场演出第一天。观众方倩敏隔着大门玻璃窗向内张望,“什么时候可以检票进场?”
去年10月,从事快销行业的方倩敏从广州转职到上海工作,她的最大愿望就是看《永不消逝的电波》。“我从《这就是街舞》节目认识朱洁静,疫情期间看央视节目熟悉她。《永不消逝的电波》编排精美,一下就想到上海独有的城市气质。‘电波’一直一票难求,有了驻场演出,我们有更多机会看到它。”
7月16日是方倩敏第二次看《永不消逝的电波》,她挑了中间靠后的位置,“6月19日,我第一次看‘电波’,买票时被推荐关注演出信息公众号,一看到有驻演,立刻买票,还专门上网查攻略,从上次前排左边变成这次的中间靠后,体验不同视角。”
六点半许,记者见到了“电波”的忠实观众汤震川,他看了15次《永不消逝的电波》。“电波”试演、首演、角逐文华大奖……汤震川没有错过每个重要节点。7月16日,他坐在第三排,“谍战剧细节值得慢慢品味,比如传递情报从凳子后面传过去,情报藏在衣服还是裤子里,每次都有新发现。”汤震川认识很多“电波”忠实粉丝,“今天我们微信群里至少有20个和我一样的爱好者来美琪大戏院。他们中最少的也看过五遍‘电波’。”汤震川带了十多张演出票“自证”,因为他要领取周边纪念品。
穿着白色旗袍的观众刘家颖在大厅小圆桌旁发放自制纪念品,是她亲手拍摄演员谢幕照印制的明信片。它们被装在牛皮纸信封,信封上印着“电波”宣传语——“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
汤震川展示了自己的演出票后,领到一份明信片。刘家颖包里还装着满满一摞,“我有一张谢幕照被王佳俊翻牌,放在他的微博。”刘家颖期待“电波”新阵容,“上海歌舞团实力雄厚,每个演员都有自己风格,能将同一角色演出不同味道。”
观众朱女士从苏州赶来,在上海工作的女儿抢了两张票,“听说‘电波’很好看。”
唐女士与女儿、外孙女来自广西南宁,“周一到上海,今晚看完‘电波’就回家。”唐女士第一次看“电波”是在北京,“精彩,值得看第二遍。”
观众们翘首以待,上海歌舞团全力以赴。16日下午3点半,走台结束。记者在后台看到,即将成为新一轮主演的演员们没有休息,分成七八个小组在舞台不同区域排练,有人拉着黄包车旋转,有人独自翻滚,有人练习双人托举。侧幕,朱洁静拿起掸子,整理一遍床,将织到一半的红色围巾叠整齐,放进竹篮。“电波”迎来第260场演出,她依旧要在上场前整理道具,像真正的兰芬“浸入”石库门生活。
与此同时,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逐一检查大厅巨幅海报,工作人员将边缘不够服帖的海报取下,修整纸张凸起后,又挂上。随后,陈飞华走到剧场里,和年轻演员们讨论8月的新一轮演出。
晚上七点半演出开始后,喧闹的大厅终于变得宁静,陈飞华走向通往二楼观众席的楼梯转角。上海歌舞团在此设计了打卡点:《永不消逝的电波》海报前铺着红色地毯,一桌一椅,白色绣花桌布上放着收音机、绿色灯罩台灯,还原主人公李侠生活、工作场景。
从开场到中场休息,打卡点始终排着长队,观众们一个接一个拍照。陈飞华摸摸收音机,叮嘱工作人员,“收音机和台灯能不能再做旧一些?更贴合剧情。”
《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驻场演出首日开票的票房就已突破百万元。陈飞华说,我们将通过市场营销与资源整合将驻场演出辐射力影响至全国,吸引外地观众来沪。
为驻演和巡演招募群舞演员的消息发布后,上海歌舞团目前收到300多位舞者报名。报名者中,有来自北京舞蹈学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等专业院校的在校学生,也有职业演员和舞蹈老师。上海歌舞团考核专家组将在沈阳、成都、兰州、长沙、天津、上海等城市开展复试,预计本月底,新人将进组集训排练。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透露,美琪大戏院作为历史保护建筑,舞台设计、承重等不同于《永不消逝的电波》和《朱鹮》之前演出所在的上海其他新式剧场。为了让观众有更好的体验,美琪大戏院对剧场舞台设施进行了“改造”——依照灯光效果,在舞台上方增加四个吊点;安装电脑灯等。剧院还对部分磨损内墙进行了修缮。
美琪大戏院位于上海市中心,周边剧场集聚,地理位置四通八达。在马晨骋规划中有一张更宏大的蓝图:毗邻的尚演谷,因《不眠之夜》上海版驻演发展成都市旅游、休闲新地标;相距不远的FANCL艺术中心(艺海剧院)也将在不久后推出小剧场音乐剧驻演。“今年恰逢美琪大戏院80岁,作为上海老牌剧院,这里驻演过多部剧目,也上演过诸多海派经典。代表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和《朱鹮》入驻,契合它的风格和气质,将为把江宁路周边打造成类似伦敦西区驻演集聚区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