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晚,舞剧《朱鹮》接档《永不消逝的电波》,开启在美琪大戏院的驻演,观众们戴着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出示健康码有序入场。
今年春节,《朱鹮》曾在央视春晚用5分30秒的呈现征服观众。25只神情各异、姿态蹁跹的吉祥鸟融入水天一色,被惊艳的全国观众迅速把“《朱鹮》绝美”刷上了微博热搜。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首轮驻演打破了年龄的圈层。来到剧场的观众中,有耄耋老人带着晚辈学习英雄前辈的革命精神,也有“80后”“90后”带上自己的父母领略海派风情。观看“电波”,成为上海人民的一种“时髦”。一位观众说:“无论看多少遍,还是会震撼,还是会收获满满的感动。”
和“电波”一样,《朱鹮》在上海驻演的消息一发布,就引来无数关注。来到现场的,有因为春晚“种草”的观众,有因为喜欢“电波”而“爱屋及乌”的观众,也有“二刷”“三刷”的老朋友。
自2014年10月首演以来,《朱鹮》的足迹遍布北京、上海、重庆、成都、西安、武汉、厦门、香港、杭州、长沙、昆明、广州、深圳、大连、南京、宁波、廊坊等国内六十多座城市,还曾三度赴日本巡演,登上纽约林肯艺术中心的舞台。一轮又一轮“朱鹮热”发酵至今。
今年恰好是朱鹮在陕西洋县被发现40周年,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朱洁静也在今年担任了“洋县朱鹮文化形象大使”。
朱洁静还记得,刚开始跳《朱鹮》的时候,一心想的是要把动作做得漂亮,要证明自己。如今,在舞台上跳了7年,所有的动作已经“长”在身上。“我觉得已经不是我去跳朱鹮,好像是朱鹮选择了我,它存在于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里,给了我一种底气和自信,一种在舞台上的自由。”
朱鹮在农耕时代曾与人类和谐共处,却一度因生存环境恶化而濒临绝迹。40年前,陕西洋县姚家沟发现了中国仅存的7只朱鹮,这也是当时世界上野外仅存的朱鹮。40年来,在保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全球朱鹮种群从7只发展到7000多只,分布地域也扩展到日本、韩国等。朱鹮已成为陕西乃至中国的生态名片、文化名片、友好使者,向世界传递和平友谊。
在《朱鹮》之前,中外舞蹈史上有许多著名的“鸟”。《天鹅湖》是西方芭蕾的经典和传奇,至今是检验芭蕾舞者技巧和表现力的标杆。在中国,舞蹈家杨丽萍塑造出的美丽灵动的孔雀形象也深入人心。
经过一次次捕捉、提炼和塑造,《朱鹮》的编导佟睿睿带着演员们,创作出一套独属于朱鹮的舞蹈语言——下身动作融入了芭蕾等西方舞蹈元素,上身动作采用中国舞元素,表现朱鹮的纤细与敏感。
舞者轻巧曼妙的身姿呈现了朱鹮的优雅与灵动,令人在欣赏一幅东方美学画卷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自然的遐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佟睿睿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让观众在走出剧场、走出情节之后,还能有所思考。”
《朱鹮》驻演开启后,上海歌舞团从全国各地招募来的60位群演,也将于近日来到上海,开启排练,为《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的驻演和巡演注入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