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国宝级艺术大师埃尔热发表于1929年的世界经典连环画《丁丁历险记》,至今走过近一个世纪,被翻译成70多种文字,在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出版发行,销量超过2.3亿册,温暖了全球各地几代人的童年记忆。
今天,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迎来与比利时埃尔热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丁丁与埃尔热”特展。这是首次在中国大陆地区举办的丁丁主题展,其展览规模也是全球范围内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不仅呈现了“丁丁”的珍贵历史原作,也聚焦“丁丁之父”埃尔热(原名乔治·雷米)的艺术人生,包括他的创作手稿、笔记、绘画以及个人的艺术品收藏等。其中不少绘画手稿原件都是首次在中国展出。展览还借助珍贵的文献资料、历史老照片、采访纪录片以及各种评论书刊,栩栩如生地再现这位艺术家充满思考、活力与好奇心的伟大形象,以及他在人生不同阶段的选择。
从文学、电影以及多种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这才成就具有跨世代影响力的连环画角色“丁丁”
“丁丁之父”的原名是乔治·雷米,1907年出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17岁那年,他在自己的绘画上用Hergé(埃尔热)签名,RG是他的名与姓Georges Remi(乔治·雷米)两个开头字母的发音。日后家喻户晓的丁丁形象的雏形,其实是埃尔热1926年在比利时《少年童子军》上创作的“童子军鳃角金龟分队长——冒失鬼托托”。
1929 年1日10日,丁丁和米卢“诞生”在《小二十世纪》报上。丁丁是一位有着洋葱头,大风衣的记者,总是去世界各地冒险,他身边时刻跟着一只白色的小狐狸梗犬,那是米卢。
《丁丁历险记》日后一共出版了24本,凝结了埃尔热毕生的心血,这一系列创作一直持续至他1983年去世,跨越半个多世纪。
《丁丁历险记》简洁却并不简单。受到黑白无声电影和德国表现主义的启蒙,以及儿时和青少年读物的影响,埃尔热很快掌握了分镜、导演和表现艺术里不可小觑的技巧。小小的方格画里,他精心制造氛围、安放布景、配置环境、构思故事、运用情节、刻画人物……
埃尔热把文学小说里的各种专用手法以及电影语言里特有的东西吸纳成自己的技法,并用这些技法创作出独特的作品,以文字与图案的完美结合创造了经典。并且,埃尔热极尽所能地从各种艺术形式中汲取多样的灵感。
埃尔热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正是来源于他反映现实的非凡能力,还兼有创新与怀旧的表现手法。他擅长以多重元素为读者打造自在沉浸的想象世界:以简练的线条精确勾勒世界,创造具有社会价值的人物形象,而这些正是他所处时代背景的缩影。
《蓝莲花》里的中国张有原型,揭秘隐藏在故事背后真实的跨洋友谊
最受中国丁丁迷们喜爱的是《丁丁历险记》的第五部故事——《蓝莲花》。丁丁在这个故事里来到上海历险,遇见了中国张,并且成为了好友。张帮助丁丁粉碎了国际贩毒集团的阴谋。事实上,张既是《丁丁历险记》里的虚构人物,也是埃尔热在现实中的中国挚友。此次展览特别为中国观众揭秘隐藏在《蓝莲花》故事背后真实的跨洋友谊,并为此布置了一个满溢着中国味道的展厅。
《蓝莲花》中中国张的原型,是出生在上海的著名雕塑家张充仁。1934年,张充仁在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留学,并协助埃尔热创作了《蓝莲花》。
埃尔热曾坦言自己在创作《蓝莲花》时发现了一个新世界,一个完全不了解的文明,同时也意识到一种责任,“从那时起,担心对不住我的读者,我开始查找资料,开始关注丁丁前往的国家和那里的人们。”就这样,一位朋友把张充仁介绍给埃尔热认识。他们都热爱绘画、雕塑、连环画,都能说法语,于是一拍即合。
张充仁不仅带埃尔热领略中国的风土人情,还教他使用毛笔。《蓝莲花》正是融入了中国毛笔画艺术。而当年埃尔热绘画时使用的毛笔此次也现身展览。
令人意外的是,张充仁还曾与埃尔热在《蓝莲花》创作中紧密合作。《蓝莲花》中出现的不少中文招牌、标语等,就出自张充仁之手。张充仁也借《蓝莲花》抒发着自己的情感,画中出现的“打倒帝国主义”“抵制日货”“取消不平”等即为代表。
当年,成千上万的欧洲读者正是通过《蓝莲花》认识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在此次展览中,人们还能看到张充仁为埃尔热创作的一件半身青铜雕像。这件作品诞生于埃尔热与张充仁重逢的1981年,成为两人跨洋友谊的深情见证。
平面广告设计师、艺术品收藏家、现代艺术家……“丁丁之父”还有这些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埃尔热在漫画家身份以外许多不为人知的尝试与贡献,都在此次展览中予以呈现。
创作于1930年代一系列具有高度创造力的海报,告诉人们埃尔热也是优秀的平面广告设计师。简练的广告语、字母的标写、画面的布局、空间的分布以及上色……埃尔热的平面广告设计与其丁丁系列线条画的基本原理呈现出一种微妙的契合。并且这些作品精彩的不仅仅在于画,还在于埃尔热精心揣摩的广告用词。
彼时,投身广告行业远比从事连环画创作更加受人尊重,埃尔热也的确曾摇摆于两份职业之间。最终,他意识到自己或许能为连环画带来一些新鲜的东西,从而做出他认为正确的选择。
1960年代,埃尔热爱上了现代艺术,并感受到私人收藏的乐趣。他的家中放满了各种风格的画作,而不少作品也出现在此次展览中,例如罗伊·利希滕斯坦《鲁昂大教堂》系列、弗兰克·斯特拉《巴斯克港》等。
事实上,随着《丁丁历险记》诞生,埃尔热就开始逐步收藏文献画作,这使他可以把不同艺术流派的元素融入自己的丁丁系列方格画里。
埃尔热自身的现代绘画创作同样可圈可点。1960年代初,埃尔热开始学习绘画。他为自己选了一位有名气的老师:抽象派画家路易斯·凡·灵特。当年的绘画作品展示了埃尔热天赋中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从这些作品中,依稀能够看出米罗、克利等艺术名家给予埃尔热的灵感。
尽管技艺精湛,埃尔热认为现代绘画仅仅是自己的业余爱好。他清楚自己的局限性,特别是要在两种表达方式上作出抉择:连环画或绘画,两者不可兼得。他又一次坚定地选择了连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