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正文
拾穗而歌,文化广场打造音乐剧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和资源整合平台
2021年09月24日 10:57

  十载春华秋实,今朝拾穗而歌。9月23日,上汽·上海文化广场迎来改建开业的十周年生日。作为剧院周年庆的常设项目,十余场艺术体验活动有序开展。同时,文化广场首部原创音乐剧《蛋壳里的心跳2021》上演,邀请观众走进剧院回味台上台下的每一次同频共振。

  过去十年,文化广场不断寻找新内容、新模式、新体验,见证音乐剧市场和剧院经营的蓬勃发展。展望新的十年,文化广场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音乐剧文化研究中心实体化运作计划》《数字化剧院建设计划》。“受到疫情影响,在面对外部环境挑战加剧的新阶段,我们将以成为音乐剧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和资源整合平台为目标,重模式——启动音乐剧文化研究中心实体化运作;重受众——用数字化建设‘看见’观众,并开启首届‘文化广场音乐剧合唱团’招募。”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总经理张洁说。

  从展演“码头”升级为创制“源头”,从演出“舞台”转身为孵化“平台”

  2011年,文化广场作为全亚洲最大的下沉式剧场和上海首个以音乐剧为运营中心的专业剧场应运而生。运营十年来,文化广场共举办演出726台2647场(含巡演),平均上座率达73%,接待观众人数301万3102人次,彰显沪上标志性公共文化艺术中心的鲜明形象。在上汽集团的大力支持下,文化广场共举办各类公益艺术活动达2145场,吸引36万6096人次参与,并共计发售31万6337张公益演出票,建立更为亲民的都市观演日常。

  从吸引音乐剧观众到吸纳音乐剧梦想者,文化广场的十年不仅呈现了全球顶尖演艺作品,更见证了越来越多富有才华的人在此汇聚。回溯至开业初年的首场《极致百老汇》,从每年9月自创出品各国音乐剧集锦音乐会,2016年首次挑战音乐剧整剧制作,再到2019年面向音乐剧新人推出“音乐剧歌唱大赛”与“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文化广场每一次对内容创作发起的尝试与对创作人发起的号召都引发了极高的关注度与参与度。

  迄今为止,在两届音乐剧歌唱大赛的20强选手中,共有16位最终成为了职业音乐剧演员;另一方面,三届孵化计划共计收到239份投稿,其中《南唐后主》《生死签》《对不起,我忘了》《无法访问》《南墙计划》5部作品脱颖而出,已正式投入商业运作。此外,文化广场出品音乐剧《我的遗愿清单》《春之觉醒》《拉赫玛尼诺夫》《也许美好结局》已巡演全国30座城市,巡演场次达251场,吸引观众16万3200人次,全新制作大剧场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粉丝来信》(中文版)亦将于今年11月至明年1月首登舞台。

  2019年底,在黄浦区“演艺大世界”和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上海音乐剧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旨在打通音乐剧“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于“内循环”大趋势下打造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产业孵化培育平台和最具号召力的区域文化品牌,提升演艺产业创新能级。

  “未来的文化广场将从‘看音乐剧到文化广场’升级为‘做音乐剧到文化广场’,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原创展演、专业论坛、歌唱大赛、孵化计划、研究中心等品牌对于人才的聚合作用,并携手更多合作伙伴资源,提升对内容端的扶持效能。”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说介绍说,上海音乐剧文化研究中心是文化广场携手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院校共同成立的,希望可以给中国音乐剧人一个互相激荡灵感的平台。“比如戏剧学院的编剧可能不认识音乐学院的作曲,有才华的年轻人可以在我们这里完成资源互补和配对,产生化学反应。”

  记者获悉,上海音乐剧文化研究中心的实体建设将于12月正式启动,明年4月完成并启用,让文化广场近2000平米的共享空间能够连接、服务更多的人群与产业链。此次研究中心实体化的推进,一方面是希望强化剧院专业标签,深化内容的自主生发,立足于整个演艺产业链,创新“创制演”模式,发挥好原创力量在艺术生产中的头部作用;另一方面也期待研究中心深入挖掘剧院平台的复合功能,发挥产业链的中端作用,有效匹配供需双方资源的同时带来更多溢出效应,寻求未来行业边界拓展的可能性。

  未来,这里将建立包括音乐剧创排中心、大师工作室、共享办公空间、教育培训中心、小剧场在内的中心城区最大规模的音乐剧基地,让中心成为一个汇聚优秀项目、机构和人才的“聚场”,增强产业属性和文化质感的“磁场”,致力于人才孵化和资源共享的“市场”,形成文化广场和优质伙伴们共生共长的新连结。

  “信息”视角升级“数字”服务,力求看见更多观众的需求

  自2016年起,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开启信息化平台建设,并正式建立了完整的会员服务体系。2018年,文化广场在剧院资源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了数据可视化平台,文化广场与观众的联结不再单纯依靠票务,系统描述的不再是数据,而是更加生动和具体的“人”。截至目前,文化广场累计注册会员已超过34万人。信息化剧院的这一创举既为传统剧院行业提供了效率的抓手,促成“人、票、剧、场”的传播新视角,也借由大数据平台的搭建,推动剧院运营迈向数字化服务、精准化决策、行业新零售的时代。由此,不断加速的信息化剧院布局,持续升级的场馆服务能力,推动着剧院与大众之间距离的消解,亦是整个剧院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不光是疫情为演艺行业带来了各种不确定性,新观众的迭代也值得行业长线关注。我们愈加明确作为剧院所肩负的培育观演市场的责任,而能够真正‘看见’观众,应是从业者永不懈怠的功课。”张洁介绍,文化广场新一轮数字化剧院建设期将达成四个层面的战略目标。

  一是加速开发数字技术平台,加速大数据研发,力求为广大会员及受众群体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二是提升产品与服务策划的数字化水平,以“数据+技术”为驱动,融通多源数据,促进营销智能化,全面实现更广域的数据采集、更精准的用户触达、更敏捷的闭环营销,构建剧场更立体、更智慧的营销体系,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剧院文化,进而走进剧院感受现场演出的魅力,实现线上与线下的交互体验;三是解锁“文广8号门”新路线,通过8号门移动票亭的设立,构建开放融合的剧院生态新地标;四是发布大数据模型,不止为推动剧院的数字化标准建设,提升数字化新势能,更力求看见更多观众的需求。  

  在“文化广场十周年特别发布”的最后,音乐剧演员丁辉、丁臻滢、余思冉、张智涵共同唱响了上海国际音乐剧节主题曲《真实的梦》,用歌声传递创作者们对舞台的无限向往和不懈追求。正如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颂华所说,“人文兴,则城兴;人文悦,则城美。”从剧场到广场,从观众到受众,从产品到品牌,从线下到云上,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不仅作为上海的城市地标而存在,更致力于守护和耕耘这片文化的乐土,并珍视这方土地上闪耀的梦想。

来源:文汇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