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上午,在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内,知音汇聚、丝竹绕梁,一场“丝竹雅集会知音”——上海江南丝竹乐团建团五周年专场音乐会正在进行,观众甚至听到了几近失传的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行街四合》。
江南丝竹是江浙沪一带来自于中国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的风俗音乐,从寻常百姓家走进上海音乐厅,江南丝竹音乐的产生和延续,离不开一群年轻人的努力。
年轻的老法师
在上午的演奏会上,曲目可谓“三代同堂”,观众既能听到江南丝竹传统八大曲《行街四合》《熏风曲》《三六》《欢乐歌》等,又能听到富有时代新意的《六板·三代同堂》,乐团还选取了2首丝竹新作《云卷云舒》和《绣腔》,用现代的作曲手法和高超的演奏技艺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享受。
说起把这些经典搬上舞台的“上海江南丝竹乐团”,团里可都是平均年龄不到31岁的年轻“老法师”。5年前,这个乐团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牵头成立。起初,这只是江南丝竹非遗保护工作的一个举措,没想到,乐团招募消息一经发出,报名踊跃,13名成员从全市70多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他们是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民乐专业毕业的新秀,80%以上为研究生。乐团特聘上海市江南丝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成海华担任艺术指导。
正如前面提到的,江南丝竹源于民间,谱子之外,给予演奏者更多的创新空间。“年轻人爱动脑筋,创新性更强。”成海华说。不过,尽管他们专业科班出身,在乐谱和音准上有突破,但是在加花和彼此配合上尚弱,这就是老人们说的“韵味”。于是成海华带着大家去和老艺人交流、演出、学习,“大家笔记做得很认真”,经过5年的历练,“现在老人们也都向这些年轻人竖起大拇指”。
“这几年来,我们没有人退团,外面还有很多年轻人想要加入。”成海华说,一开始上惯了学校课堂的他,对大家有时因为单位开会、孩子生病这些原因请假而生气,时间久了,他也感受到了团员们业余排练的不易和对江南丝竹的那份热爱。江南丝竹的曲目大多比较长,而他们为了演出有更好的效果,坚持背谱。“每个人的谱都不一样,我们不仅要背自己的谱还要背其他人的谱。”“有些团员是把孩子哄睡了再来背谱,有的加完班来背谱。”但是,没有人放弃,大家都很珍惜这个平台。
丝竹的新形象
在上海音乐学院,学校的江南丝竹课,选课的人很多,学生报名参加江南丝竹组合的人也很多,成海华“被迫”组了五支组合。但是,他也有担心,当这些年轻人毕业时,如果没有一个平台,他们就很难继续学习和研究江南丝竹了。
在演出之前一段时间,成海华发现排练室的谱子不见了,他经过“调查”才知道,原来这群年轻人在自己排练之余,还在忙着帮其他的团队排练。成老师很开心,“我们把他们培养好了,引导这些人为自己单位培养特色丝竹人员,他们再传下去,江南丝竹就活了……年轻人最懂年轻人,没有什么比年轻人去传承年轻人更好了。”
比如团队成员桂好好,是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老师,她和其他几位音乐老师一起指导学校的青年民族管弦乐团,今天上午,学校的这支乐团也走上了上海音乐厅的舞台,作为嘉宾,与上海江南丝竹乐团同台演出。
的确,此次登上音乐厅的舞台,一周不到就售出1000张票,百年社团仙霞国乐社负责人陈伦孚老先生说,他也“抢”了几张这次演奏会的票,“大家都想去听,年轻人有自己的理解,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陈老先生为年轻人的成长而喜悦。
这些年,“上海江南丝竹乐团”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曲目,逐步登上各种舞台,他们还从事公益演出,赴韩国济州参与第57届耽罗文化节、“大阪府·上海市友好交流演奏会”等对外交流活动;2019年、2020年受邀参加第二届、第三届上海进博会公益专场演出,代表“上海的音乐”展示给各国贸易代表;2020年赴央视录制4首作品,在“风华国乐”栏目播出……据统计,目前上海已有基层江南丝竹团队近100家,且数量仍在上升,传承的队伍在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