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正文
历时8年拍摄《上海屋檐下》……第十三届上海市摄影艺术展开幕
2021年10月25日 13:20

  “作为两年一次的市级展,上海市摄影艺术展的展出作品,代表了城市摄影现阶段的较高水平。”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陈海汶告诉记者。

  10月23日,由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三届上海市摄影艺术展在上海文艺会堂展厅开幕。展出的198件优秀摄影作品,通过镜头呈现上海摄影艺术在记录与传播、创新与融合、传承与突破等诸多方面的尝试和成果。

  陈海汶是本次艺术展的主策展人。他在展览现场,走近一幅名为《国际空间站穿月》的摄影作品,这也是此次大展的艺术类金奖获奖作品,创作者是一名航天工作者,通过计算,采用高速连拍,找准时间、地点,将国际空间站仅有0.52秒的穿月过程完整记录下来。

  “你不仔细看这个照片,就看不出拍摄者的用心。作者必须研究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能够拍摄到,然后赶到当地,再去抓取呈现,再进行合成。”陈海汶解释。

  由于技术条件的普及,摄影如今成了人人都可触及的事。但要真正上升到“摄影艺术”,依然有着专业鸿沟。陈海汶说:“为什么拍、拍什么、怎么拍?正成为所有摄影人共同思考并为之不断探索的课题。尤其对曾是中国摄影半壁江山的上海而言,如何延续传统、开拓领先,是上海摄影人的责任。”

  本届市影展设记录类(含长期关注单元)、艺术类、创意和商业类、多媒体类4个类别。自2021年7月19日启动至8月30日截稿,共收到来自1002位摄影人的4115件、近9000张作品。经初评、复评、终评三轮评选及公示等环节,最终198件优秀作品入展。

  纪录类金奖《我和母亲心手相拥》,讲述母女俩相处的场景。岁月的磨砺化作母亲脸上数不清的深深浅浅的沟壑,宛如秋叶渐枯的脉络。作者用镜头记录下了老母亲生活和劳动场景,以客观记录的叙事手法和局部特写的视觉观看,彰显出纪录类作品的真实性和社会属性。

  至少跨越3个不同年份,聚焦1个主题的长期关注单元,展现出摄影创作的深度与广度。历时8年拍摄的长期关注类作品《上海屋檐下》,讲述了进入21世纪后,上海市委市政府对杨浦区二级旧里和危房进行旧区改造的场景。20张组图以黑白影调的形式记录了杨浦区平凉、大桥、定海和江浦街道即将消失的上海城市景象,记录生活在石库门屋檐下居民的日常生活。

  创意和商业类作品着眼于视觉表达能力创新、突破多种媒材、手法、形式的综合运用。作品《面具》以一种新的影像创作和叙事手法,聚焦当下社会人们的种种情绪,由此探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自我面对。

  由澎湃新闻摄影团队共同完成的多媒体类金奖作品《虹镇老街》,以人物口述为主线,借助极具年代感的怀旧风和互动插画形式,全景式地展现了曾经市中心最大的棚户区“虹镇老街”的过去和发展,生动还原了数年前老街区的生活场景,勾起了人们的怀旧情怀,引发众多网友共鸣。而多媒体类作品也是本届大赛为顺应时代发展而特别新增的一个新的类别。

  展览上还展出多组反映一大纪念馆建设等红色地标、伟大成就作品,以及抗击疫情主题作品。上海摄影人努力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展示上海摄影立足当下的视觉样态和精神品质。

  作为上海参与度最广、级别最高的综合性摄影艺术展,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上海市摄影艺术展努力在推精品、育人才、引风尚上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创作手法、创作思路相互碰撞,为多样性、时代性的作品呈现和创新融合提供土壤。

  “展厅的C位永远留给用心的摄影者和有心的作品。组委会和评委们在评审过程中非常慎重,不漏掉任何一幅好作品,不会辜负任何一个认真创作、坚守本心的摄影人。”陈海汶说,“为什么选择这些作品呈现,为什么在现场选择这样的陈列摆放方式,最终都是期待更好的下一次,期待下一届上海市摄影艺术展能有更出色的作品。”

  本次大展还呈现了不少商业创意的优秀作品。“过去,商业摄影在上海乃至全国都相当活跃,但近几年因为互联网产品销售的变化,商业创意摄影陷入一种迷茫之中,它们需要被关注。”陈海汶说。

  开幕式下午,一场主题论坛在上海文艺会堂多功能厅举行,来自长三角的摄影家、理论家共同探讨当代摄影的定义、性质与走向。

  本次展览将于10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文艺会堂展厅向公众免费开放。

来源:上观新闻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