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正文
在上海这片“孵化”沃土,为华语原创音乐剧开垦一个更健康的未来
2021年12月06日 12:54

  三年,对于一部华语原创音乐剧意味着什么?上海有一片“孵化”的沃土,正在给作品和人才成长植入充盈养分。

  对于《我听到了》来说,三年试炼破茧成蝶——从2019年首届“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举办至今,该作连续三届投稿、不断修改打磨,昨天以工作坊形式迎来在舞台的首次亮相。对于《生死签》《南唐后主》《对不起,我忘了》来说,三年耕耘“硕果”累累——同样作为首届“孵化计划”作品,它们今年分别在中国大戏院、上海大剧院和上剧场完成首轮演出,收获不俗口碑。

  “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正逐渐收获来自业界与市场的积极反馈。音乐学者陶辛见证了平台对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过去,多数业内人士制作、投资音乐剧的初衷集中在‘高回报’‘名气响’上,这样短平快的制作模式,其实不利于行业长期生态建设;现在,已有私营制作公司愿意沉下心来,去孵化一部横空出世的新作,先把项目立起来再进行二轮、三轮打磨,让年轻音乐剧相关从业者充分得到锻炼,这才是音乐剧长远发展的基石。”

  丰收

  当中文作品成为防疫常态化之下音乐剧行业与观演市场的主流,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希望通过“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为中国音乐剧实践一条有别于海外版权剧制作的创作之路。经过三年发展,第一届与第二届“孵化计划”目前已有五部作品完成商业认标,展现“上海出品”的蓬勃活力。

  上海合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出品的《生死签》、上海剧伙音乐文化有限公司与上海上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出品的《南唐后主》,以及北京蚂蚁脚印文化有限公司与上海旋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出品的《对不起,我忘了》,已接连在中国大戏院、上海大剧院和上剧场完成首轮演出。《南墙计划》《无法访问》被上海剧伙音乐文化有限公司和杭州壹壹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认标后,也已正式开启舞台制作,并将剧场首演提上日程。

  成果初显。“孵化计划”统筹、资深音乐剧制作人王海笑认为,从时间和经历上看,它们符合原创音乐剧正常的创作周期。“在音乐剧产业发达的海外国家,一部音乐剧的诞生要经过从前期剧本预读、正式读本,到音乐、剧本、表演的各类型工作坊等复杂步骤,让主创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确定每一步都没有走歪路。”王海笑说,《生死签》《南唐后主》《对不起,我忘了》三部作品,从投稿首届“孵化计划”到今年正式首演,至少经历了超过三年的打磨期,“就好比孵化一颗蛋,要有适合的温度,才能真正破壳”。

  不仅孵化作品,也要孵化人才。三年来,一些参与过‘孵化计划’的创作者,如今已成为职业的音乐剧从业者。比如《生死签》艺术总监周可人、《南唐后主》作曲张博、《对不起,我忘了》编剧李宜橙,他们都正在市场上的多个舞台剧组中承担着或多或少的职责。

  在专业和创作视野上,青年人才有着各自的体会。对音乐剧《南唐后主》制作人和晓维以及她的团队来说,摸索出一种更为成熟和稳定的原创音乐剧制作方法,仍是当下的首要任务。“汉化的制作目标是还原经典,原创的终极目标则是创作经典。而前者的制作过程,无疑将给到后者大量的理论支撑与实践经验。”

  不久前,《南唐后主》凭借鲜明的中国故事、中国风格,惊艳了上海的舞台。即便如此,在陶辛看来,“该剧依然还有很多可提升的空间”。事实上,从最初投稿到完成市场对接投入制作,《南唐后主》已经历了多次“大换血”。“作品的可提升性和生长性,才是孵化真正的意义所在。让我们多怀一些耐心,去期待本土年轻人的创意表达。”

  成长

  12月2日晚,本届“孵化计划”在黄浦剧场举行本届入围作品的“年终汇报”,《有关于你的日记》《我听到了》两部作品从剧本朗读会中脱颖而出,在历经四个月集中打磨后,以40分钟时长在黄浦剧场中剧场舞台上集中展现作品精华,迎来它们在舞台上的第一次“脉动”。

  这两部作品的共通之处,是用奇幻笔触书写少年暖心故事。《有关于你的日记》讲述拥有画画天赋却碌碌无为的漫画新人南亦北的一段奇幻经历。《我听到了》的故事发生在向生的少女和向死的少年之间,他们在嬉闹中面对危机,并收获对生命的新感悟。“前者用温暖、充满人情味的方式,展现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感,非常打动人;后者在叙事上有更多矛盾、冲突,主创们虽然很年轻,但也有把这个作品完成好的潜力。”孵化评审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陶辛表示。

  《有关于你的日记》是去年的“C类作品”(没有音乐只有剧本),通过“孵化计划”平台,作曲姚旭之和编剧黄菀卿“匹配”成功,该作经过磨合后今年顺利成为“A类作品”。《我听到了》更是连续三年投稿,去年遗憾止步于第二轮遴选,今年又一次投稿并成功登上工作坊舞台。对此,孵化责任导师、音乐剧导演马达认为,创作者们一直在想办法让作品更加尽善尽美,“编剧、导演程佩弦,本身已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青年舞台从业者,但她为了自己的原创剧本《我听到了》,这些年来不惜推翻原有的设计,我也愿意陪伴他们继续冒险和努力”。

  同往年一样,此次工作坊展示以正式演出的制作标准建组,孵化导师胡晓庆、马达携专业制作团队,舞蹈编导吴泳宏与崔健、舞美设计王石青、灯光设计孔庆尧与黄君山、型设计诸雅和音响设计郭怡卿等,与专业音乐剧演员一起,共同辅助孵化创作者们实现作品“初舞台”。这些活跃在舞台最前线的“前辈”带着新鲜经验,给年轻创作者在创作方向及可行性上点拨,也为他们提供市场和观众审美指导,引导“后浪”突破瓶颈、走出牛角尖,成为更好的自己。

  黄浦剧场中剧场的舞台下,坐着逾300位关切孵化计划的观众、艺术家、剧评人、制作公司、演艺院团代表、专业院校学者、职业演员。他们都是本届“孵化计划”工作坊呈现的“考官”。演后谈环节,观众们犀利地指出自己在观演中感受到的问题。工作坊谢幕后,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也将针对本年度作品进行制作意向沟通会,并牵头市场化对接,助推孵化剧目走向正式的商业演出。

  未来

  从2019年凌空出世,到2020年小有收获,再到2021年见证孵化闭环形成,“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深入参与了作品从一纸蓝本到一台演出的蜕变,一众主创从梦想者到职业创作者的成长。

  2022年即将到来,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孵化计划”发起人费元洪及评审导师团队,正在积极筹措升级拓展“孵化计划”自身机制与结构。“未来,我们将在现有面向自由投稿作品的孵化遴选机制上,增加定向孵化的类别,包括为戏剧IP或音乐IP提供定制孵化扶持服务,以期吸纳来自更多艺术领域的创作者,打开原创作品以及孵化平台的发展潜力。”

  12月中旬,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将在“演艺大世界——2022上海国际音乐剧节”开幕式上正式公布第四届“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全新的评审、导师团队,以及升级的募集、孵化模式,继续践行音乐剧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和资源整合平台的剧院使命。

来源:文汇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