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奋进号角。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昨天在京开幕。现场聆听总书记重要讲话,与会百余名上海文艺家、作家代表心潮澎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成为大家共同的心声。
上海文艺工作者感到肩上的使命更重,心中的目标更清晰——
“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最多的词汇是:人民、时代。”上海作协副主席、作家薛舒说,总书记的讲话让文学工作者油然而生责任感与使命感,作为文学工作者躬逢其盛,我们该如何书写这个光荣而伟大的时代?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说,如何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是当代文艺创作者面对的重要课题。
书写生生不息人民史诗
从中华创世神话史诗到“党的诞生地”主题出版工程,最近五年,上海文学界从多个维度挖掘上海丰厚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底蕴,无论是资深作家还是青年写作者、网络作家,都积极投身“红色足迹”“红色起点”“上海报告”“抗疫主题创作”“大国工匠之临港新片区报告文学集”主题创作。让文学作品不止于记录与再现,产生更多有艺术与审美高度的优秀作品乃至经典作品,是上海文学工作者更进一步的奋斗目标。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繁荣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指引了前进方向,明确了根本遵循。”上海作协党组书记王伟说,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观点是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上届代表大会等系列讲话重要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感受最深的是总书记强调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作家简平表示,书写人民史诗是对文学工作者在新时代创作提出的具体要求。“曾经,我也很少走出书斋,对人民群众火热的创造性生活并不熟悉;最近五年,在走向社会、走向人民、走向现实生活的过程中,无论是书写浙江宁海农村的基层治理,还是书写东部战区海军‘和平方舟’战舰,都令我深受震撼,开阔了眼界和胸怀。我才真正认识到,一个作家能担当写作恢宏的人民史诗,是光荣,更是责任。”
中国茅盾研究会会长、上海作协副主席杨扬谈到,“茅盾是从上海出发进入文艺创作的大家,‘茅盾’的笔名就诞生在上海的景云里,总书记引用茅盾的话,对上海文艺工作者而言是极大的鼓舞与振奋。”
文艺要效益,但决不能沾染铜臭气、当市场的奴隶。作家蔡骏说,“不做市场的奴隶,不被流量裹挟,要在这个复杂的新时代里,写出大多数人的真实人生,守正创新,在不同艺术门类中创造出全新的中国故事。”
“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的作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文艺?这是一道不可回避的课题。”中国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涌豪说,文艺根植生活、见证时代,必须弘扬生活中的真善美,成为社会的价值守护者,“好的文艺能树立高卓的、美的标杆,文艺工作者要当好‘值更者’,也要当好‘守夜人’,才能给少年以梦想、给青年以理想、给成人以方向。”
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上海是全国的文艺重镇,上海文艺界五年完成百部精品创作,合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串起“上海出品”文艺精品的主线。
2016年,上海民族乐团原创作品《海上生民乐》音乐现场首演,主创团队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艺术灵感,开创全新的“多媒体音乐现场”舞台形式,讲述山河之爱、家国之爱、世界大同,此后又延伸孵化出全编制民族管弦乐音乐会、民乐室内乐等不同舞台版本。今年秋天,《海上生民乐》国风音乐现场以驻场演出形式入驻上海音乐厅,在民乐、光影、舞台空间的互文表达中,构筑起既有传统美感、又富当代气质的诗意境界。
2018年,经过两年多酝酿孵化,上海歌舞团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建组开排,首演一鸣惊人。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融入,让舞台上的“电波”极具辨识度。舞蹈界人士评价其以独创的以柔润刚的现代型传统美学范式,为古典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现代生活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在全国巡演300余场、引发各地观众共情的同时,《永不消逝的电波》近期又在上海开启驻演模式,让高雅艺术在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当我们用守正创新的舞台审美,赋予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故事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年轻观众不仅愿意接受,并且能产生巨大共鸣。”刚刚结束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为期12天14场演出的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朱洁静说,“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把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信仰用我们最擅长的方式表现出来。”
“要把握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郑土有说。
“电影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应该率先作为、大有作为。”中国影协副主席、上海影协主席任仲伦表示,最近五年,中国电影伴随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成为世界电影的重要力量,深刻影响着全球电影格局。尤其是在抗疫期间,中国电影率先恢复生产与市场,票房与观众领先于世界,“中国电影进入品质时代,上海电影应该努力成为其中的主力军。”
“海派艺术是影响了上海乃至中国现代文明进程的重要文化遗产。”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郑辛遥说,目前上海有96家美术馆,在全国城市中居首位,“上海美术界与高等院校联手,全面激活海派美术资源,让创作、展览、交流形成‘一条龙’,让美术馆成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人生的大课堂,还有很多可为空间。”
“要进一步提升戏曲戏剧作品的内容原创能力和演出市场引领能力。”上海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谷好好表示,传统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充分挖掘各个剧种的优势和内涵,让不同剧种和多元舞台共同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让百姓观众在健康文艺的熏陶中感悟并认同主流核心价值观。”
“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要不断从机制和体制方面,鼓励和支持基层文艺工作者创作符合时代特点的作品,在传承与创新之中努力凸显民族精神、彰显民族气派、展现民族意蕴。”宝山区文联主席王一川说,当文艺之花与社会发展、百姓生活融合在一起,开在田间地头、居村街角,中华民族历史的雄浑博大、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会自然流淌成城市最美的风景线。
“总书记的讲话是在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关键时刻谋划全国文化艺术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总策划,也是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奋力奉献的总动员。”上海文联党组书记夏煜静说,学习贯彻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上海市文联将更好地发挥组织引领、平台支撑功能,用有引力的政策和有粘力的方法,做好新领域文艺人才工作,为精品创作创造良好环境,为全国文艺事业创新发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为建设更加开放包容、更富创新活力、更显人文关怀、更具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