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妇产科医生陆子阳,已在云南大理永平县援建3个月。9月23日,她把第一个回沪的假期送给了上海文化广场70周年庆。“我每年的生日都是在剧场过的,剧场的生日我也要回来。医学是非常严谨的,舞台是非常发散的,在这里,我得到了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和陆子阳一样,有许多市民选择在这一天来为文化广场庆生,他们带来对这片街区生动的独家记忆,交织出城市一隅70年的变迁。
9月23日,全新的历史墙在上海文化广场二楼环廊揭幕,可一窥文化广场的风云变幻。1952年4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原逸园跑狗场改建成“上海市人民文化广场”,同年11月正式命名为“文化广场”。从舞台、影院到临时证券交易场所,到精文花市,再到国内首个以音乐剧演出为主的现代化剧场,70年来,文化广场一直与城市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
70年变迁,牵动几代人记忆
“文化广场陪伴了我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时光。”今年69岁的市民焦达告诉记者。
1964年,11岁的焦达曾在上海文化广场看过第五届“上海之春”,被庞大而壮观的舞台所吸引。当时,文化广场拥有1224平方米的巨大舞台,现场能容纳一万五千名观众。1955年到1966年间,这里共计完成849场演出,观众超过一千万人次。
在经历一场火灾后,1970年9月,文化广场涅槃重生。这里有全上海最大的银幕放映各国电影,有各国艺术团轮番演出——盖叫天演出的京剧《武松打虎》、日本松山芭蕾舞团《白毛女》、朝鲜平壤歌剧院《卖花姑娘》、上海乐团钢琴协奏曲《黄河》和大合唱《长征组歌》,南斯拉夫的电影《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日本电影《望乡》《追捕》……
焦达至今记得,1981年,28岁的他曾在这看过日本歌星佐田雅志的演唱会,当时的舞台装置和灯光音响令他感到震撼无比。他还曾在这里看过迪士尼经典动画片《白雪公主》。后来他赴日本留学,学习儿童戏剧,而后一直从事影视和舞台美术相关工作。文化广场的剧场建成后,他还曾为这里的演出设计过道具。
1992年的夏天,文化广场成了上海临时的也是最大的证券交易市场,并发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张股票。5年后,华东地区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精文花市”开进了文化广场,年销售鲜花约35亿枝,占华东地区花卉年消费量的70%至80%,成为上海爱花人、买花人最常去的地方。2006年,文化广场改建工程试桩开钻启动,浩大的深基坑工程由此开始。
文化广场改建的过程中,市民汪志星为文化广场拍了几千张照片,从胶片相机到数码相机,记录着这里的变迁。如今,他几乎每个月都要来看两场戏,最近刚看了国家话剧院的《四世同堂》和陕西人艺的《白鹿原》。
汪志星说:“文化广场的历史浓缩了上海的沧桑变迁,关于它的记忆,牵动着几代人挥之不去的情结。它的每一种身份、每一张面孔、每一次变化,都凝聚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每次来这里,都像一次充电
2011年,作为现代化剧院的上海文化广场正式落成开幕。那年,刚刚参加工作,成为医生的上海姑娘陆子阳买了张“山顶”的票,看了上海文化广场年末大戏《巴黎圣母院》。“虽然离舞台很遥远,但依然能感受到音乐剧的魅力,文化广场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2014年,我在这里看了十几遍音乐剧《伊丽莎白》;2016年,我看了十几遍德语音乐剧《莫扎特》。”
11年来,有来自11个国家的881场演出在文化广场上演,吸引超过110万人次观演。文化广场还累计为47台原创华语音乐剧的124场演出提供场租减免与宣传营销支持,呵护中国音乐剧的发展。
70周年庆现场,《从心出发——文化广场音乐剧金曲集萃》上演。SCS音乐剧合唱团联手陈玉婷、郭耀嵘、张博俊、张玮伦、张智涵5位音乐剧演员,串联起包括《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伊丽莎白》《摇滚莫扎特》在内的14首音乐剧金曲,续写一封封关于音乐剧的“情书”。
基于文化广场70年历史而创作的沉浸式游戏剧场《旧物盒》也在当天上演——故事始于一位老奶奶遗落在文化广场的旧物盒,老奶奶生于上世纪30年代,从小住在白尔登公寓,见证了这一方土地从逸园跑狗场到如今的文化广场的种种变迁。在《旧物盒》的游戏过程中,玩家会在文化广场的各个区域遇见“各个时代”的人们,在他们的讲述中发掘文化广场的历史踪迹。
近年来,文化广场制作出品了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我的遗愿清单》《粉丝来信》《星际信使》在内的8部中文版音乐剧,成为本土音乐剧创制的生生力量。此外,自2019年开启的“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孵化出《生死签》《南唐后主》《对不起,我忘了》等作品。文化广场制作出品剧目从上海出发,走向全国,到2022年底将完成超过300场巡演。
9月23日晚,陆子阳第6次“刷”文化广场出品的《粉丝来信》。“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一部中文版音乐剧。作为外科医生,工作中有许多压力,每次来文化广场,都像一次充电,让我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情,让我更好地重新回到工作中,照顾好我的病人。”结束休假,陆子阳将回到云南,继续她的援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