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在两大后现代艺术大师罗伯特·威尔逊和露辛达·查尔兹共同创作的剧目《相对平静》中,为期一个月的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11月19日正式落幕。
在文化和旅游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导下,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作为上海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国际性文化节展活动之一,又重新点亮这座城市对于文化和艺术的热爱。暌违三年的重启,这只“胖胖鸟”以全新姿态、更高品质,从容振翅,努力朝着成为集聚全球一流演艺资源的文化码头、引领当代艺术创作潮流的国际舞台、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和展示人民美好生活生动图景的目标,又进发了一步。
一个月来,艺术节举办近千场各类活动,惠及600多万人次。可以说,现象级的演出呈现、高品质的内容策划、多维度的文旅融合、国际化的办节氛围,进一步彰显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推动国际文化交流、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积极效能,让城市与节庆相互赋能,艺术家与观众“双向奔赴”。
汇聚名家名团,铺就一条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丝路”
艺术节开幕前一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其中提到“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而今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艺术节开幕同期,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隆重举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取得的硕果世界瞩目。因而,本届艺术节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办节始终,以助力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为己任,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聚焦“文化丝路”重大主题,着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开幕式演出交响诗篇《丝路颂》十年磨一剑,由上海交响乐团与上海博物馆联袂合作,从馆藏的丝路主题文物中进一步汲取灵感反哺于创作之中,艺博融合,用音乐诠释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同一日与演出相呼应的小型文物特展,则展示了朱践耳《丝路寻梦》创作手稿及上博馆藏的十件丝路主题文物,让海内外嘉宾更直观地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文脉和意象之美。
舞台追光灯之外,艺术节助力铺就更有影响力的“文化丝路”。在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论坛上,希腊雅典数字艺术节、俄罗斯索契冬季国际艺术节等24家“丝盟成员”共同签署了《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上海共识》。“上海共识”的签署,令“丝盟”合作交流持续走向纵深。如此格局,令首次参加艺术节的阿维尼翁戏剧节艺术总监蒂亚戈·罗德里格斯格外惊喜:“上海是一个充满无限艺术能量和活力的城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能把全世界这么多人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就是一件成功的事。”
而作为艺术节的重要板块,今年的交易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交易会共吸引包括ISPA国际表演艺术协会、欧洲艺术节联盟、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等4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560余家机构、1700多位代表参会,共计达成560余项交易意向,整体规模创下历史新高。仅就交易会首日,就有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上海大剧院与李音乐经纪公司签订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歌剧《黑桃皇后》、芭蕾舞剧《斯巴达克斯》合约等12项重磅演艺合作就率先达成。116项“引进来”意向划定了未来数年上海演艺引领全国的国际视野。而103项“走出去”意向则标定了国内原创能够达到的中华文化高度——正如视频选拔推介会的顾问、美国亚洲协会的文化与外交总监瑞秋·库柏说得那样,“让中国原创给世界一个惊喜。”
汇聚全球精粹,展示传承之美,始终是艺术节不变的底色。本届艺术节充分释放上海作为国际演艺大码头四年积聚的演出势能,进一步发挥国家级综合性节庆品牌“聚光灯”和“加速器”效应,推出了72台高规格、高质量的演出项目。其中,境外项目占比60%,国际化程度和首演占比均创历史新高。由俄罗斯著名指挥家捷杰耶夫携马林斯基剧院全新制作的四联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举行了完整版世界首演,许多观众是“打飞的”“坐高铁”来观剧,世界首演的《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连加座在内全部售罄。“老朋友”瑞士洛桑贝嘉芭蕾舞团则携《人们总是自我想象》和《七段希腊人的舞蹈》在艺术节进行首演。“新朋友”库伦奇斯与音乐永恒管弦乐团此番首次访华,便让库伦奇斯这位享誉欧洲的年轻指挥,设定好未来五年都来艺术节的“小目标”。
此外,乔治乌、蒂勒曼、马祖耶夫等名家大师、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美国芭蕾舞剧院等名家名团的集中献演不仅让观众产生了选择困难的“幸福烦恼”,更让观众们“忙并快乐”地奔赴在去剧场的路上。
当然,文明的交流互鉴应是双向的。在艺术节的舞台上,“丝路之光”亦由中华文明点亮。包括南音、花鼓戏、花灯戏、锡剧等9种平日里难得一见的传统剧种在艺术节的“大舞台”上芬芳满园。舞剧《永和九年》《咏春》、杂技剧《天山雪》、话剧《钟馗嫁妹》《陆机》、交响组曲《向海之路》等,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六百年之巨匠:来自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的杰作》《不眠的剧场》等21项大展定档艺术节期间,充分彰显了艺术节的平台功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交相辉映,大师经典和新人新作竞相绽放,交汇交融。
拉紧长三角朋友圈,打造一个城与城双向赋能的“文化样本”
“艺术的盛会”,归根结底要指向“人民的节日”。对于艺术节来说,这一“人民”的服务半径,早已从上海,扩大至周边地区乃至辐射全国,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更有文化获得感,从而凝聚起更强的文化向心力。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本届艺术节也持续深化实践文化交流合作的“一体化”。10月19日至11月2日,本届艺术节江苏无锡、山东潍坊、浙江宁波和安徽等地的分会场陆续启幕。多明戈、乔治乌、马林斯基剧院等名家名团借艺术节平台,走进各分会场,高密度、高质量的文化演出成为城市的“流量”入口。沪苏浙皖鲁五地联动,将文旅深度融合的“上海样本”复制到全国各地。
面对如此高质量供给,各地政府纷纷把艺术节的落地作为当地文化发展里程碑,作为当地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标志予以重视。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艺术节首次将“节中节”品牌带入“长三角”,在连续3个周末的时间里,将童话偶剧、魔术展演、亲子音乐剧、音乐会等类型丰富的16场演出200场巡游活动注入古镇南浔,让古镇氤氲起艺术气息。此外,区域演艺资源也回流到上海主会场。宁波分会场输送的舞剧《东方大港》和无锡分会场输送的锡剧《涓生之路》也形成了主会场与分会场在内容创作上的互动交流,成为上海与兄弟省市双向赋能的“文化样本”。台前演出五地联动,幕后操盘也为区域文化发展搭台。今年交易会增设长三角演出推介会,将链接世界的全球演艺资源赋能区域发展,不断发挥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的“龙头”作用。
艺术的星光不断照亮长三角城市群,也在上海各区变得更加璀璨。白天在虹口区看萨尔茨堡圆号四重奏音乐会,晚上跑来浦东看动漫游戏音乐节。这是一场奔赴艺术的“citywalk”,也成为艺术节期间,不少人的“文艺生活日常”——奔忙并快乐着。今年“艺术天空”惠民活动继续打造“没有围墙的剧院”,58台名家名团演出101场,活动覆盖全市16个区,“一区一亮点,一区一特色”定位持续深化,“艺术闵行·上海西区”,虹口区“海派今潮·艺术季”,嘉定区“艺见未来·艺术季”,浦东新区“动漫游戏音乐节”,普陀区“周末亲子魔幻剧场”……不断满足大众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高质量的演艺从剧场走到街区,也在社会大美育的背景下,让“大部头”走向课堂,让艺术家成为“美育辅导员”。艺术家刘毅与100多位孩子共创的艺术装置作品《家园》亮相上海城市音乐草坪广场,17名青少年成为原版经典《尼伯龙根的指环》里的小演员,濮存昕亲自为中小学生的朗诵把关……覆盖各年龄段的艺术教育品牌为各年龄的观众播下了艺术的种子,搭建起追逐艺术梦想的舞台。
三节首度合体,研发一台创新驱动的复合型“文旅消费强引擎”
过去20多年来,艺术节始终有着前瞻的认识:艺术不仅要跨界——跨界美术艺术品;也要打破围墙——从剧场走向户外;更要着眼未来——着眼青年培养未来的大师与忠实观众。在此基础上,在文化正成为城市重要流量入口,服务经济、促进消费强引擎的当下,如何更好地拥抱“文旅融合”的大势?以创新驱动,研发一台复合型“文旅消费强引擎”,成为本届艺术节又一大探索。
本届艺术节首次与第34届上海旅游节相衔接、与进博会后举办的第五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相交融,形成三大重磅节展首度合体、深度融合,可谓给这台引擎的强力运转带来“天时”。海内外观众打着“飞的”、拖着行李来上海赏好剧、看美展,金秋的上海,成为更多境外游客入境中国的“第一站”。
全新艺术品牌“ARTRA自定艺”则为引擎的复合型特点强化了“地利”优势。“ARTRA自定艺”重点锁定z世代这一文旅消费生力军,通过“新形式、新场域、新未来”的品牌理念不断深化和拓展艺术节的内涵和外延,结合当下年轻人的“打卡”消费热,抢占文旅元宇宙新赛道,推出沉浸式演艺新项目,以科技赋能艺术表达,以艺术传播中华美学,营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全新艺术体验。其中,沈伟作品《融》2023版自10月1日起在全新揭幕的上海新文旅地标西岸穹顶艺术中心连演18场,这场沉浸式的全新艺术体验成为年轻人、艺术家、明星艺人的热门打卡地。此外艺术项目《当未来预见过去》等跨界融合的作品,成为年轻群体关注的“核爆点”。
在此基础上,艺术节也有着更宏观的“地利”格局——打造全球文化贸易新高地。立足上海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城市功能,艺术节持续主动链接全球演艺资源,激活文化服务贸易,全力打造“亚洲演艺之都”,让全球演艺机构和人才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梦想的舞台、心仪的观众和最优的市场、同行的伙伴。
而文旅消费的强引擎要可持续运转,最终也离不开把“流量”变“留量”的——人。艺术的创新源泉也来自于青年艺术家的无限创想,而他们也在艺术节的“扶青计划”跑道上,以雏鹰之姿一飞冲天,多年后又回归“反哺”这个梦想起飞之地。2017年,郑杰以现代舞《寂静之上》入选艺术节“扶青计划”,本次,他的《山月》已经成为了今年艺术节的委约作品。像他一样的名字还有一长串:王亚彬、常石磊、金承志,唐诗逸等人,都通过“扶青计划”作品委约、导师扶持、项目推介逐步成长为国际瞩目的青年艺术家。也正是他们,以“平视一代”特有的艺术眼光,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国际舞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当代中国青年的人文理念和创新姿态。而在今年“扶青计划”创设满十年之际,艺术节完成了两个“首次”——首次面向全球青年艺术家进行委约招募,首次增设视觉艺术板块。一呼百应,来自英国、德国、奥地利、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际地区逾313件作品申报,较往年“质”与“量”均有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