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正文
上海首次系统呈现京津画派与海派绘画 ,中国画南北名家力作赏“历史的星光”
2023年12月13日 14:39

  12月8日起,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年末重磅大展“历史的星光——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研究展”拉开序幕。

  作为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何谓海派”艺术系列大展的第三个项目,展览荟萃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陈半丁、黄宾虹、林风眠、张大千、溥儒、徐悲鸿、潘天寿等艺术巨匠的近90件精品力作,以翔实的史料、豪华的阵容、精彩的作品,呈现二十世纪上海和京津地区中国画的发展历史、理论成就和大师风采,见证中国绘画艺术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型,这也是上海首次系统呈现京津画派与海派绘画。

  展览由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联合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共同主办,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朵云轩集团有限公司协办,并得到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嘉定博物馆的支持。

  梳理两大画派发展脉络

  “海派”一词诞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上海地区,起初用来形容绘画、戏曲领域艺术形式的新潮流与新变化。“京派”则是一个变化、流动的概念,是在与海派的对比与交锋中逐渐成型的。

  展览立足于近现代艺术发展历程中这两个极为重要的画家群体的研究,汇集近百年来影响中国画发展历程的名家之作,从齐白石、张大千、谢稚柳,到吴湖帆、李可染、陆俨少、唐云……可谓星光璀璨。

  现场展出的齐白石《松鹰图》、萧俊贤《着色山水》、溥儒《薜荔垂千仞》、张大千《始信峰图》、于非闇《画众生黑》、谢稚柳《松嶺霜红》等作品,可窥见京沪两地画坛借古开今面貌之丰富。

  吴湖帆《碧海苍松》、胡佩衡《紫溪晚霞》、吴镜汀《华山南峰》、陈少梅《樱桃沟》、李可染《蜀山春雨》、陆俨少《晴麓横云》、唐云《养鸡场一角》等作品,则展现出在新中国成立后融合写生之法的时代新风。

  此外,徐悲鸿、林风眠、叶浅予、蒋兆和、吴冠中等艺术家的作品,更是代表了几代艺术家“引西润中”的创作理念实践,成为推进中国画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方式。

  还原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的艺术生态

  展览力图回到历史情境,还原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发展的艺术生态。两地画家往来频仍,美术社团、新式学校、美术展览、大众媒介传播都促使两地画家深入交流,两地画坛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而促使画风相互浸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0世纪前期,陈半丁、陈师曾、王梦白等受教于吴昌硕的画家先后从上海北上定居北京,助推了金石大写意风北渐。

  展览中有一幅北京画院收藏的吴昌硕题写于1920年的齐白石润例,格外引人注目,可知齐白石初入北京画坛以砚田为生计,其画价的基本情况。

  又如张大千30年代频繁往来于京沪之间,与工笔画名家于非闇颇为投契,相互促进;黄宾虹晚年定居北京期间,画风亦逐趋成熟。京津画坛多位名家曾寓居上海,如第一位在新式学校教授中国画的教师萧俊贤,后在上海鬻画授徒,举办过5次画展;叶恭绰在上海定居的十余年间,与吴湖帆在书画鉴藏、创作上相互影响。

  “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各自以机智而切身的选择、务实而有效的实践,来积极应对变革大潮的冲击。它们既有共性又各有不同的应对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坚韧顽强和自我革新的生命力。”展览总策展人、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馆长陈翔说。

来源:上观新闻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