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2023年度市级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考核在中华艺术宫举行,围绕创作、演出、管理三大指标体系,盘点市级国有文艺院团年度工作。
考核结果显示,18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2023年共计开展演出9570场,演出收入3.64亿元,较2019年增长20.13%,创历史新高。
记者获悉,上海市级国有文艺院团围绕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新时代温暖现实主义题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和经典IP跨艺术门类转化,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创作工作,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淮剧《火种》、京剧《龙潭英杰》等9部作品入选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委约项目。
传承红色基因,吹响文艺创作“集结号”
红色基因流淌在上海的血脉之中,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沛养料。在9部重点作品中,红色题材占据突出位置,凝聚着精神力量。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以田汉、聂耳等“风云时代”追梦人的视角,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联文艺工作者们携手谱写战歌,激励千万中华儿女投身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过程。淮剧《火种》围绕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通过大革命时期中国工人运动的伟大壮举,展现革命的火种燎原万里,掀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斗争,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篇章。京剧《龙潭英杰》修改工作正有序推进,将于下半年演出全新版本。根据茹志鹃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的芭蕾舞剧《百合花》已全面进入排练制作阶段。
现实主义题材也是当下创作的热点,入选作品用生动鲜活的艺术语言书写新时代的人民故事。交响曲《新时代》参演中国文联、中国音协“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大型原创交响作品音乐会,正在进行优化调整。沪剧《苏河十八湾》已完成剧本初稿,计划6月与观众见面。与此同时,传统文化题材作品不断“双创”出新,赓续中华文脉。舞剧《永和九年》聚焦“天下第一行书”,用舞蹈语汇展现书法国粹魅力,首轮演出平均出票率超90%。上海歌舞团新创舞剧作品讲述李清照的故事,正积极推进剧本修改工作,入选文旅部“2023-2025舞台艺术创作行动计划新创剧目”。京剧《汉武大帝》(暂名)在完成新一稿剧本后,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力争尽快投入排演。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正推动多元改编,稳步推进优秀IP跨艺术门类转化。改编自第十六届“五个一工程”、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同名获奖小说的舞台剧《千里江山图》定档2024年3月首演;中篇评弹《千里江山图》上集已于2023年首演,正全力开展下集创作工作。
演出收入创历史新高,提升文旅消费集聚效应
上海市级国有文艺院团聚焦增强文化消费吸引力,以演艺大世界为抓手,盘活优势演艺资源,打造驻场演出和主题演出季,举办各类节展活动,助力提升文旅消费集聚效应。
2023年,18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共有21部作品入选文旅部等重要展演活动,“上海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精彩纷呈的驻场演出和主题演出季提升品牌效应,丰富了文旅新业态。驻演方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至今已累计完成驻场演出146场;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于去年8月完成首个百场驻演;《时空之旅2》《不眠之夜》等驻演项目年内分别演出247场、294场。而上海歌剧院结合演出季连续创作推出多部经典歌剧,观众反响良好;上海交响乐团推出“团厅演出季”“夏季音乐节”等品牌项目,在乐迷中赢得良好口碑;戏曲艺术中心下属院团持续举办“京昆群英会”“盛世越章”等主题演出季,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各院团还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2023年累计举办下基层演出2757场,开展进校园、学生场演出602场,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记者发现,多位院团长表达出了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和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上海评弹团党支部书记、副团长赵倩倩坦承,承接长篇评弹演出的传统书场全市现已不足10家,固有市场呈持续萎缩状态。“我们将开拓社区文化中心、网红景点、演艺新空间的演出机会,输出评弹导赏、艺术培训、茶馆演出等项目,为评弹在新时代的发展做好准备。”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推出系列演出季,全年累计演出952场。“虽然多项数据冲到了历史峰值,我们并没有被冲昏头脑。”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张惠庆直言不讳,海外演出集中来华、观众欣赏口味变迁、劳动力和供应链成本上涨等多重因素可能造成院团运营承压。“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全面推动降本增效、在稳中向好中构建增长曲线,在接受考验的同时加速成长。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