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柏林爱乐乐团在艺术总监基里尔·别特连科的执棒下,呈现了一场至真至纯的德奥交响盛宴。随着今晚柏林爱乐特别呈现的《12把大提琴音乐会》亮相上海大剧院,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主办的“柏林爱乐在上海”将圆满收官。
“天团”近10天的“上海驻演”让这座爱乐之城沸腾,无论是交响音乐会、室内乐音乐会现场,还是演奏家走入校园、博物馆、剧场举办的大师课、文化交流,都吸引大批乐迷、琴童和音乐爱好者。
“柏林爱乐”此次上海行虽将落幕,城市中流淌的古典之声却不会停歇,人们因灵动的音符、美妙的旋律相遇、相聚、相爱的故事也不会停止。那些确认了眼神的“爱乐”人,将把他们在音乐会中收获的温暖和感动传递给更多人。
从“英雄”到“英雄” 89岁的他见证古典乐在上海的发展
89岁的资深乐迷许锡铭买到了6月27日票。时隔7年,再度聆听“柏林爱乐”的现场,依然欣喜、感动、震撼、不虚此行。读小学时就迷上圆舞曲后来开始听大部头交响乐的他,80年来见证着古典乐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从2005年至今,“柏林爱乐”每次来沪举办音乐会,他都在现场。
许锡铭清晰记得,“柏林爱乐”首度来沪是2005年,两场曲目聚焦“英雄”。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和理查·施特劳斯的《英雄生涯》,二择一,他选了贝多芬的“英雄”:“贝多芬的‘英雄’是对命运的抗争,就像普罗米修斯的为人类带来光和热。理查·施特劳斯的‘英雄’挑战的是保守和陈旧,强调的是创新精神,这部交响曲中运用了讽刺、怪诞的笔调,和传统古典主义作品有很大不同。”
从“英雄”到“英雄”,不仅是许锡铭的选择,也是很多资深乐迷的共识。交响乐在上海乃至中国普及和发展,让乐迷对交响乐的认知和理解完成了“量变到质变”,他们的成长从看热闹到看门道。
虽已至耄耋之年,但许锡铭精神矍铄、风趣幽默,他总能在音乐会现场交到年轻的新朋友。“我喜欢和乐迷聊天,每次听现场音乐会,总想和身边的人分享,大家都是爱音乐的人,很容易聊到一起。”这次,音乐会现场,坐他旁边的有乐评人、演奏家,还有很多年轻的音乐爱好者。
许锡铭认为,交响音乐会甚至室内乐和艺术歌曲的演出拥有越来越多的受众,归功于长期来,电台和电视台古典音乐节目的普及,以及音乐会演出的导赏。有时看完音乐会,许锡铭的微信会多一两个新朋友,年轻乐迷喜欢跟他聊天,听他把爱乐之城的故事娓娓道来。他的微信头像是一只俏皮的米老鼠,身边围绕着流动的键盘和跳跃的音符,让人能感受到他那颗永远年轻、永远为音乐雀跃的心。
写一封信给福兹感谢他温暖而明亮的音乐带来的感动
“柏林爱乐”的到来也勾起了贾岚的温暖回忆。柏林爱乐瓦里安·弗莱四重奏音乐会前几日在上海大剧院举行,柏林爱乐单簧管首席福兹也参与了部分曲目的演奏。贾岚抢了票去听音乐会,散场后,和她聊起被古典乐改变的生活,她说:“我大约是在20年前爱上古典乐的,那时,视听科技有了很大发展,我更换了一套音响设备,体积虽不大但音质超群,特别适合用来听古典乐。听着听着,就着了迷。”就此,贾岚开始淘CD,在网络上搜寻演奏大师的视频,在古典乐领域徜徉。
2020年4月,她偶然看到了一段福兹和柏林爱乐小提琴首席樫本大进的对话,谈到了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很是感动,写下一篇文字。昨天,这篇文章连同贾岚的感谢信被翻译成英文,在本报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的帮助下,辗转递到福兹手中。她在信中对福兹说:“我是一个中国人,喜欢古典音乐,我非常喜欢您的演奏,喜欢您音乐的悠远、明亮和淡淡的忧伤。”收到信的福兹很高兴,他说:“我很感谢,上海乐迷能这样惦记着我。”
最爱的交响乐要和最爱的她一起去听
柏林爱乐这艘世界古典乐坛的“航空母舰”的到来,无疑开启了古典乐迷的狂欢,其中也包括茅亦铭。85后的他年纪不大,乐龄倒是不小。从小就听交响乐,幼儿园大班时就被同样热爱古典乐的爸爸带进了音乐厅。他居然还清晰记得那场音乐会由指挥家陈燮阳执棒,曲目是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和《英雄交响曲》。
柏林爱乐开启“上海驻演”首晚,就“兵分四路”开始魔都之旅。当晚,茅亦铭选择了柏林爱乐管乐室内乐团的演出,并在朋友圈激动写道:“这是一场精妙绝伦、酣畅淋漓的铜管与木管交织的交响盛宴。韦伯、贝多芬、莫扎特三位德奥大师的经典作品在他们的演绎下活灵活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克罗默尔的《帕蒂塔》将巴洛克音乐以最明亮的形式吹响了夏日的欢愉。”他最为推崇两位圆号手安德烈·祖斯特、保拉·艾纳萨克斯的演奏,“温暖的号角声久久回荡,令人心生敬意与感动!Bravo BPO!”
问他何时听交响音乐会,他笑说:“我抢了两场周末的票,想和太太一起听。”茅亦铭和太太就是在微博古典乐爱好者群中认识,真正是通过共同热爱的音乐“确认了眼神,这就是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