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评论 >> 正文
《贞观盛事》:电影与京剧的双重美学
2021年01月11日 11:00

  2020年度中国电影“金鸡奖”各奖项中3D全景声京剧影片《贞观盛事》摘得最佳戏曲片奖。这是连续多年实施“京剧电影工程”的丰硕成果。

  几年前开始的“京剧电影工程”是保存、传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京剧艺术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多次拍摄实践与经验的累积与丰富,《贞观盛事》的艺术追求更加自觉,更加清晰,艺术效果则更显精彩,更显成熟。

  滕俊杰导演拍摄京剧电影是有明确的美学原则的,他曾如此阐述其拍摄目标:“期待熟悉国粹的观众获得京剧与电影美学上的双重体验,而不太了解京剧的观众则可以凭借丰富的、直观的大银幕视听体验走进国粹,获得艺术美感和收益。”这一观点明确要将京剧艺术的美更直观更丰富地传达给观众,并依靠电影艺术手段突出和强化这种美感。它很好地体现在《贞观盛事》这部影片之中。

  京剧《贞观盛事》创作演出于20年前,它以盛唐时魏征忠言直谏,致使唐太宗李世民反省而革除弊政的故事,阐述了“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戏的重点在于挖掘魏征与李世民的内心情感,两大主演尚长荣与关栋天,以他们声情并茂的演唱与生动表演将两人的冲突和两心相知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舞台剧的戏核。影片对此有准确明晰的分析和认知,并将拍摄的焦点牢牢锁定于此。相比舞台演出,影片因篇幅所限,是有所删节的。而重场戏,如金殿奏本、月夜访魏两场,则重点突出。金殿奏本有激烈的戏剧冲突,月夜访魏是沉吟思索的抒情情境,一张一弛,一起一伏,影片都有进一步的渲染。在金殿奏本一场,魏征不顾唐太宗的愠怒,再三奏请遣散宫女,戒奢以俭,以固国本,明知已触怒皇帝,仍慷慨陈词,态度也越发凝重,影片以镜头将其神态脸色放大,令观众可更清晰地感到人物的执着与坦荡。而李世民随着魏征的反复陈述,不悦而至反感,反感而至着恼,影片将他心理情感的轨迹渐次强化,这样的艺术效果是电影艺术特有的。舞台演出更多的是通过调度与场面来渲染冲突,而电影更多的是用镜头把人物的内心呈现在观众眼前。而月夜访魏一场,气氛是舒缓静谧的。舞台剧的呈现是李世民与魏征各居舞台一边,由月色引起感慨反思,唱出十分动听的“月儿如钩,遥挂长天,清辉流泻,下照无眠。我将我心寄明月,心随清辉到卿前。”如此来演绎这两位政治家在冲突之余冷静自省、交心相知的情怀与胸襟。李世民回到后宫,在长孙皇后的劝说下,止息怒火,体会魏征的拳拳之心,悔意渐起。此时,一个空镜头现出夜空一钩明月,镜头转到魏征寓所,他反思自己过于冲动,再反打到月下伫立的李世民,那唱段悠悠而起,两人起身,遥想对方。依靠电影艺术时空处理的灵活便利,这段戏的意境氛围显得更加沁人心脾。

  京剧电影不是舞台演出的被动记录,需要的是运用电影艺术手段的再度创造。影片《贞观盛事》在这方面作了卓有成效的努力。舞台剧是时空限制最严的艺术样式,拍成电影固然不可能像一般故事片那样在实景中任意切换,但适度时空变化的应用是大有可为的。影片的置景与镜头的拉摇对唐朝宫殿的壮观气势进行了强化,一下子将观众带进了盛唐的感觉,比之舞台画面有更强的冲击力。

  电影艺术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是镜头——镜头的选择、运用与组接。舞台剧的基本元素是场面,观众一凭借导演的调度,二根据自身眼光的关注,来确定观赏的对象。电影观众则完全依靠导演提供的镜头,或全景或近景或特写以及相应的蒙太奇,接受观赏的内容。影片《贞观盛事》中镜头的构思与运用是精心的。在李世民盛怒退朝,回到后宫一场,影片中,出现宫女跪接的镜头的连续反复和组接,使李世民渐生厌烦。此时一个拉起的俯视全景镜头,后宫冗杂的状况及其对李世民的触动得到了充分的表达。电影镜头与戏剧内涵在这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得到了更有力的效果。而金殿奏本一场,戏剧的节奏,冲突的强度,也同样因为镜头的渐进变化而加强。这里镜头的长短与节奏的变化将戏剧冲突更强烈地推向了顶点,电影艺术的魅力与戏剧艺术的魅力相辅相成,给人以双重的审美体验。

  3D全景声京剧电影《贞观盛事》自国庆70周年之际首映之后,迅即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之前,影片在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等主要城市开启商业放映,共计60场,日本观众反应热烈。同月,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15届中美电影节授予该影片年度十佳电影“金天使”奖,主演尚长荣还荣获组委会颁发的特别成就奖。这表明影片赢得了国际社会和业界的首肯,京剧电影工程将中华文化的精粹京剧艺术传播到了更宽广的天地,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而今,中国电影权威奖项“金鸡奖”又将最佳戏曲片奖授予了《贞观盛事》,无疑是实至名归。现代电影理念和科技为传统艺术插上了更有力的翅膀,这是值得庆贺的事。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荣广润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