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相继火爆,开启“偶像选秀元年”,已过去3年,层出不穷的节目仍持续向观众输送着一批又一批的新晋偶像。但哪怕是最具人气的蔡徐坤、杨超越、周震南等人,饭圈之外的观众也很难说出其一部代表作。我们真的这么需要“偶像”吗?
在昨天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宋文新谈起这类现象提出:“‘饭圈文化’已超出边界,要大力整顿。艺人可持续发展应该靠作品和实力,而不是靠粉丝的追从、流量和数据。”
究竟有多泛滥?
曾经,偶像明星是“凤毛麟角”,是舞蹈、歌唱、表演等领域的佼佼者。而如今选秀节目上“批量生产”的偶像,数量早已不知翻了几番。仅今年2月17日一同开播的《创造营2021》《青春有你3》两档综艺,就聚集了199位“准偶像”。接下来,还有《地球百子》《明日之子》《亚洲超星团》。一年下来,从选秀节目中正式出道的至少也有五六个团的几十上百个偶像。
“批量生产”之下,成为偶像的机会多到怀抱“明星梦”的新人们都已经填不满选手席位了。于是出现了众多曾被其他节目淘汰、又来参加新一档节目的“回锅肉”,甚至还有为海外学员当中文老师,被临时拉来“凑数”的。但偶像本来宁缺毋滥,“人海战术”并不能带来更优秀的成果。
追梦还是逐利?
“我有一个音乐梦想。”“我有一个演员梦。”这是我们在选秀节目中常常听到的话语,但在偶像泛滥的如今,“追梦”有时成了说说而已。
比如“回锅肉”的说法,最初代表着一些不惧失败,从头再来,勇敢追梦的选手。但“回锅肉”多了,也“变味”了,越来越成为选手卖惨、博眼球的标签。前《偶像练习生》选手陆定昊,在《创造营2021》归来,跳舞仍然僵硬,唱歌仍旧破音,难免许多网友质疑他到底是怀抱梦想刻苦训练了3年,还是仅为名利再来碰一次运气。
偶像产业,确实有利可图。最近,《创造营2021》人气选手和马因家庭原因退赛。仅参加了初舞台和一次公演的他,其粉丝后援会就已集资80余万元用于为他的比赛投票助力。《创造营》衍生节目《大岛日记》则规定由粉丝充值打榜最多的11位选手参与录制,第一轮入选的选手粉丝团已投入超过200万元。《偶像练习生》播出期间,因为粉丝购买合作产品就可以得到额外的投票权,其中一个赞助商的线上销售额更是直接翻了500倍。这也是越来越多平台涌入选秀行业的原因。
需要何种偶像?
纵然有利可图,也不可唯利是图。将弄虚作假、德不配位、投机取巧的流量明星捧上出道位,年轻人又能从中学到什么?“饭圈人”追逐偶像的方式,往往是投入大量时间金钱,进行无意义地打榜、刷屏、控评、做数据,硬生生把他送上“顶流”的宝座,对粉丝自身来说,毫无裨益。
真正的偶像不该把粉丝当作“免费数据工”,而该为粉丝做出表率。为年轻人推选出值得追逐、效仿的正能量偶像,是电视人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磨长英在两会上倡议“主流媒体适当减少娱乐栏目比重”“让科学家霸屏而非流量明星”。在“两弹元勋”钱学森身上,年轻人能学到不畏艰险,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在钟南山院士身上,年轻人能看到数十年如一日保持身心状态,只为关键时刻为国家和人民再度挺身而出的自律;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身上,年轻人能学到躬身田畴、心怀天下的奉献。这些,才是值得年轻人追逐和效仿的真正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