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一批重大主题电视剧先后见于荧屏。有描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跨过鸭绿江》《觉醒时代》,有记录抗疫过程的时代报告剧《在一起》,有展现脱贫攻坚的《山海情》,也有将镜头对准小人物的《装台》。这些带有主旋律色彩的剧集,几乎都实现了叫好又叫座。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用“新主流影视剧”形容这一类剧集,认为它具有国家主导、主题正能量、全行业动员等特点。为什么当下能诞生这样一批高质量的剧集?3月28日,“新时代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创新生产”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就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创作展开热议。
坚持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贾磊磊看到了重大主题电视剧里的亲情表达,这让领袖人物的形象更为丰满。“过去,通常是将个人私情排除在革命历史题材之外,或者点到为止,很少做正面表述。但在《跨过鸭绿江》等剧中,能看到革命领袖的家庭生活、情感生活。”剧中,毛泽东在痛失爱子后,独自在办公室落泪,这一幕尤让观众体会到他的情感创伤何等强烈。“电视剧从亲情维度切入,让他的革命形象更闪现出人性的光辉。”
“主题电视剧能够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就是坚持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特别是第一主人公的塑造。”电影理论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说。《觉醒年代》中,陈独秀送两个儿子去勤工俭学的场景,让许多观众落泪。“这是带有浪漫主义的表达,非常感人,但前提是把真实的人物形象塑造得真实可信。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创新生产要坚持现实主义的核心、现实主义的底色和现实主义的支撑。”
陈独秀是电视剧《觉醒年代》塑造的关键人物之一。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也提到一个细节。“剧中展现了陈独秀爱嗑瓜子这个细节,看起来是设计,但其实来自于编剧龙平平对他的熟悉。”尹鸿说,编剧龙平平长期从事党史研究,熟悉这群人的生活方式,剧中人物形象的丰满也就得益于此。“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创作,必须尊重历史,而且尊重历史发展的规律。”
创作应根植于生活
在将作家陈彦的长篇小说《装台》改编成电视剧之前,编剧马晓勇特地在西安选择了一处城中村,体验那里的生活。因为《装台》说的就是这个城市里从事舞台演出装台工作的普通人的生活。
马晓勇第一次去城中村是晚上10点,后来才知道“去早了”,因为半夜12点至次日凌晨1点才是大家回来的高峰。他在城中村转悠,发现很多店铺,都是租东西的。餐具、家具、厚衣服、被褥,简直万物皆可租。城中村有条美食街,什么都有,价格很便宜,东西都比较粗糙。但编剧却发现,吃油泼面、喝啤酒的人,都很享受。后来,他又去了一个小超市,发现了另类的“琳琅满目”——速热的米饭、羊肉泡馍等方便食品以及各种饮料到处都是,而且越齁甜的饮料卖得越好。
“编剧说,一瞬间明白一个道理,生活就是这么简单。你吃你的山珍海味,我吃我的油泼面,都很快乐。”电视剧《装台》出品方“贰零壹陆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总编审韩殊告诉记者,后来剧中1:1还原了这家超市,“比起原作,剧本的改编把颜色提亮了。城中村的年轻打工人和父辈不一样,虽然辛劳,但也挺享受当下的快乐。这就是深入生活后的感受。”韩殊认为,《装台》是一出平民剧,就是对身边普通职业的平凡呈现。“一开始从市场角度分析是有顾虑的,但我们想做题材的拓荒。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真正把每一行说清楚的并不多。陈彦说,每个人在生活中既是主角,又在为别人装台。这种对于普通人的呈现,反而实现了共情。”
扎实的创作,是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可或缺的制胜法宝。电视剧《山海情》以现实中的宁夏闽宁镇为故事原型,讲述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下,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事迹。编剧、助理导演毛珺琳记得,去年5月,当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之后,导演便第一时间带队到宁夏再次采风,并进行深度采访。
“《山海情》以人物经历展现时代大主题,讲述故事保持客观性,不回避扶贫工作带来的困难。”她介绍,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必须做到真实,让人物有生命力,“演员用方言去表演的时候,感觉就是那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人。”
在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看来,新时代重大主题电视剧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就是将主题性内容转化为时代性、话题性的内容。“《山海情》的话题是生活困窘的人怎么找到生活之路,《觉醒年代》是今天的知识分子怎么找到今天的价值。”在他看来,把单向度的解读转化成社会性、时代性的内容,是主旋律实现社会性关注的主要原因。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