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评论 >> 正文
剧评|话剧《浪潮》:血色“浪潮”,无悔青春
2021年06月09日 13:41

  浪潮滚滚、起起伏伏,奔涌而来、气吞山河。幽深的舞台上,伴随着死亡的枪声,一群年轻的生命倒下去了,倒在寒冬凄风苦雨的水塘里,水花四溅,扑向观众,你甚至能感受到那白色的飞溅的水花里夹杂着他们的血与肉。这就是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以李求实、柔石、冯铿、胡也频、殷夫五位左翼作家烈士的故事为情节的话剧《浪潮》的开场戏。三大块厚重的木板被铁链子垂挂在半空中,这是禁锢自由生命的黑暗牢房,也是杀人的冰冷刑场,昏暗的灯光下,舞台显得格外压抑、血腥,令人震惊不已。

  不死的灵魂无怨无悔

  倒在血泊中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五位烈士李求实、柔石、冯铿、胡也频、殷夫,他们从上海东方旅社被抓捕到被秘密杀害于龙华警备区司令部,前后只有21天,如此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被无情地毁灭了。五人当中年纪最大的柔石29岁,年纪最小的殷夫只有21岁,死亡来的实在太突然、过于触不及防。他们有何罪?他们只是作家!

  “因为写了什么而死?这是不讲道理的。不该有人因为写了什么就被不问罪名地秘密处死,文学是不杀人的。文学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进一个民族的灵魂深处。正因如此,我们才在这个时代选择了拿起笔。”这是鲁迅先生为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的被害痛心疾首而写下了这段文字。那被杀害的他们呢,柔石、冯铿、胡也频、殷夫、李求实他们能平静吗?当然不能!于是《浪潮》的编剧韩丹妮、肖诗瑶让五烈士的灵魂站立起来,在空灵虚无的世界里相聚,叩问自己到底为何而死,追问自己选择共产党参加革命的初心。在重新梳理了自己的本心和情感之后,他们坦然了,他们相信他们在革命低潮中死去,必将掀起未来更大的浪潮!所以他们无怨无悔。五烈士不朽的灵魂,引出了五个令人感动的小故事,结构成这部话剧,其中有两个故事给我印象尤为深刻。

  为五块大洋杀人?

  殷夫和枪杀他的刽子手二等兵王进财同龄,都是21岁。他们聊起了汉阳造的那杆德国枪,也就是刽子手杀人的那把枪。士兵抱怨他的枪不好使总是卡壳,在举枪对准殷夫射击的时候,因卡壳挨了长管的骂。殷夫心平气和地告诉他这种枪的特性,他的知识层面之高,不经意间就现在观众面前。殷夫不解地问生者二等兵王进财,你为什么要杀我?士兵茫然了,他答不上来,还是殷夫告诉他士兵必须服从长官的命令。士兵重复了这句话,想了想又补充说了一句话:因为你们是共产党。是共产党就得杀吗·?面对殷夫的追问,士兵又是一脸茫然。

  士兵王进财是个穷人,他是为了5块大洋去杀人的,好让靠他养活的八口之家,在过大年的时候父母弟妹们能不挨饿、不受冻。他是愚昧的、浑浑噩噩的,当长官扣克掉他的3块大洋,他就拿殷夫等人的血去卖钱补缺。“死刑犯的血能治病,难道你不知道?”士兵振振有词地反问被他打死的殷夫。“如果没有那五块大洋,我们全家这个春节就吃不饱饭、穿不暖衣!所以我必须杀了你!”一个男人竟然会如此的麻木不仁,为了5块钱去杀人,实在是令人震惊,匪夷所思!而殷夫恰恰想为那些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的大多数人去争取利益。这是多么的荒诞!因此殷夫的大哥徐培根追问他这样去死值得吗?这是殷夫被枪杀十天后徐培根得到消息赶来的。殷夫答道:如果我们的死可以换一个未来,一个没有人需要为五块大洋而杀人的未来,那就值得。殷夫愿意以自己年轻的生命去化作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人们前行的路,他无怨无悔。我们在为他扼腕叹息的同时,不由地对到底什么是共产党人的信念而反思。

  女人不顺就必将走向死亡?

  “为什么生而为女人就只能如蝼蚁一般?被践踏、被压迫地连呼吸都成为奢望,却仍然不能反抗?”这是冯铿对她亲爱的姐姐的“女人不顺从必将走向死亡”的反驳。姐姐冯素秋曾经是一个追求自由婚姻的女性,但是在周围世界的冷眼和谩骂中她终于病倒了,临死之前连父母都不肯见女儿最后一面。面对姐姐悲观消沉的感叹:女人不该读书,不该自己选择所爱之人,不该穿着男人的衣服,像男人一样革命,不顺从就必将走向死亡!冯铿发出了上面这句振聋发聩的诘问。

  事实上冯铿是在姐姐冯素秋的影响下投奔自由和革命的,她选择了去上海那个最危险却也是最接近光明的地方,选择了呐喊、书写和战斗。善良的冯铿用她的言行影响了聪明伶俐的少女幼弟,教会她识字;她让妓女月仙明白了我们女人可以不是“一团肉”,而是一个人!冯铿告诉她们,女人不能把命运缠绕在男人身上,成为男人饲养的宠物,为取悦男人而活。在这段戏里,女人们一个个遭受男人蹂躏、践踏的凄惨故事,让观众一掬同情之泪。是温柔美丽的冯铿用她的笔,告诉人们那被遮蔽的惨无人道的女性悲剧。我们为何而活?我们为自己而活!冯铿的话掷地有声,她相信终有一天女人会有尊严地活着,女人会有选择人生的权利。生而为女人,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冯铿这个外柔内刚的才女和女人们的故事,被表现得感人至深。

  这场戏的结尾这位年轻女作家所拼命守护的那光明的信念实现了,中国第一个女博士、女律师郑毓秀、第一个女飞行员、秋瑾的女儿王灿之,还有第一个女性大法官、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女航天员等,导演让这些大有作为的杰出女性一一自报家门,回应了长眠在龙华烈士陵园里冯铿当年的呐喊:女人为自己而尊严的活着!女人和男人一样是独立的个体,有着无可撼动的价值!

  浪潮,之于这位有教养的革命女作家冯铿是家乡海潮的声音,是妇女解放的呼声。浪潮,之于组织领导京汉铁路大罢工的李求实是工人革命运动的工潮,“施洋之死,乃是全国民众合力打倒军阀、建设新国家的导火线。死的价值何等伟大!革命之流便如浩海大洋中美观的浪潮,只在不住地起伏。我们在革命的低潮中死去,必将掀起未来更大的浪潮!”先烈李求实那种豪迈的激情,是何等令人振奋。他煽起了工人运动的熊熊烈火,他没有白白死去。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殷夫、胡也频、柔石等宁死不写退党申明的原因,哪怕他们从被埋葬的坟墓里站起来重新回望来路,没有一个人感到委屈后悔,或愤懑抱怨的。柔石说是文学滋养了他的信仰,精神上的信仰不会断绝。殷夫说我们因为信仰而对旧世界举起叛旗。胡也频说我们的信仰薪火会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冯铿说顺从或不顺从只是殊途同归,只看自己选择、坚定前行。李求实说我们的死亡将为革命带来新的生机,为同伴们铺就前进的道路。新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说得真好,感人肺腑!五位烈士背黑暗而向光明,他们生于青春,死于青春,把青春无怨无悔地献给了国家、民族和人类,其宽阔的胸怀、精神的强大,令我们肃然起敬。

  诗意、别致的舞台呈现

  《浪潮》是一部别具一格、形式感很强的舞台剧,尽管五烈士的死亡是悲剧,但仍不乏诗意与浪漫。导演何念率领他年轻的团队为打造这部红色题材的话剧,倾心倾力,获得不俗口碑。

  这部戏在色彩上以冷峻、压抑的黑灰色调为主,显示出20世纪20、30年代愚昧落后、黑暗势力猖獗的旧中国之时代背景;在表现亲情、爱情和希望的时候则用暖色调光源,但不是特别的饱和。角色的服装设计与灯光设计的基调基本一致。舞台布景非常简洁而具有特点,几乎占据了一个舞台的水池,隐喻水深火热、灾难深重的国家,一群年轻的共产党人从中奋起反抗、革命,掀起阵阵浪潮,以达到醒世的目的。舞台上方是三块可以升降的厚重木板,钩住木板四角的是粗粗的铁链,给人以一种压迫感。这是导演延伸并扩大了舞台表现的物理空间,它们可以是二七工人大罢工前夕最关键的会议场所,也可以是冯铿与姐姐冯素秋促膝谈心的海边,等等。总之,整个舞台设置与这部戏的时代背景是契合的。

  导演何念对这五位烈士的定位是有血有肉、有着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愫和修养的人。他们的作家身份使他们在舞台上没有一个人的言行是剑拔弩张、横眉冷对的,相反,他们个个都是有情操、有大爱的优雅而高贵的人。何念以意识流的手法,让时空随意转换,再现了烈士们面对亲人时那种真诚的情感交流。这让这部红色题材的话剧更加感人,观众为正当青春的他们的秘密被害而由衷的心痛。

  例如,殷夫的哥哥徐培根是国民党军官,导演没有将他脸谱化,让他凶神恶煞。相反,这位留过洋的大哥在父亲早逝后,给了殷夫父亲一样的厚爱,培养他到上海念中学,还想送他出国留学。就在殷夫和凶手二等兵对话的时候,大哥赶来看望弟弟。后来他随国民党军队去台湾之前,又一次来给殷夫扫墓。殷夫感激大哥,他最后的遗言是给徐培根的信《别了,哥哥》。何念安排了一个小男孩饰演小殷夫出场,他和大殷夫一起坐在台口念给哥哥的信:“别了,我最亲爱的哥哥,二十年来手足的爱和怜,二十年来的保护和抚养,请在这最后的一滴泪水里,收回吧,作为恶梦一场……“大小殷夫感恩哥哥对自己的爱与栽培,戳中了观众的泪点。最后由大殷夫念完信的最后一段:“别了,哥哥,别了,此后各走前途,再见的机会是在,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这里既有感人至深的兄弟情谊,又有殷夫义无返顾向着理想信念、向死而生的决绝。

  何念细腻地再现出五位主人公各自的情感世界,不仅有冯铿与冯素秋之间那种浓得化不开的姐妹深情,还有夫妻、父子间的真情与挚爱。胡也频和丁玲是一对相爱的作家夫妻,他们有过无比浪漫的恋情。父子亲情是以胡也频的后代、长大成人的胡小频为视角展开,当胡小频思念父亲的时候,胡也频就出现在他的眼前,“小频小频快长大“,胡小频唱着小时候父亲逗他的顺口溜。这时何念以电影的闪回法,让丁玲出现,把胡也频当时为刚出生的儿子取名的情景再现在舞台上。这种自由的时空流动的意识流表现手法,把生者和逝者彼此之间的思念同时展现在舞台上,自然流畅,不露痕迹。

  场景随着胡小频跳跃的思绪转换为胡也频家,小摇篮里躺着襁褓中的胡小频。这是胡也频被捕的当晚,淅淅沥沥的雨声中丁玲坐立不安地等待丈夫回家。沈从文来报告胡也频被捕的消息,小婴儿似乎有心灵感应,突然大哭了起来。这时青年小频抱起婴儿小频对他说”你的童年,一直和外婆生活在湖南常德。……很长一段时间,你对父亲的认识只有三句话。他叫胡也频,他是个烈士,他很爱我们。“这是戏中戏的戏中戏,意识流里的意识流,时空的跳转并没有让观众感到突兀,因为导演早已把观众引入到胡小频的意识流里,随着他的视角看到了那个突然而至的不平静的夜晚。

  胡小频在父亲的日记里了解到父母相爱的罗曼史,那么美好而纯情。他看到了母亲丁玲去龙华监狱探监的情景,这是父母最后一次见面。丁玲挤在人群中呼唤胡也频,没有被听到。但是当丁玲说她已经拒绝了退党申请时,胡也频从放风的人群中突然回过头来发现了丁玲,想停下脚步却被狱警推搡着离开。

  胡小频想象父亲若是活着,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是怎么样子;他回忆起季羡林先生给他的信,告诉他胡也频是他的恩师。于是,胡小频像孩子一样将这封信折成纸飞机,飞到了丁玲手里,胡也频也现身台上。”这是济南来信“”这是上海来信“,纸飞机就在丁玲和胡也频之间飞来飞去,两地书信是这对爱人对文学、对爱情,继而是目标和方向的交流与升华。“文学不是艺术宫殿里无用的宝石,而是社会革命里最有力的斧头!”胡也频这句经典的话是完成他成长的明证。纸飞机的巧妙运用让这场戏变得那么生动而浪漫,也为父子俩在意识空间里见面、对话增添了温度和诗意。

  让小说里的人物走上舞台来质问作者,在皮兰德娄的《六个寻找作家的剧中人》里已有所运用。不过,何念还是用了心思,他让《二月》里文嫂、《为奴隶的母亲》里的春宝娘等小说主人公来寻找柔石,“你把我们写的这么惨有什么意义呢?“他们哪里知道他们和冯铿笔下的那些悲惨的女人们一样,本来注定是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一群人,是柔石、冯铿在鲁迅作品的影响下,把他们再现出来,成为中国底层社会的缩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一部分。

  柔石与鲁迅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他坦承他是在上海在鲁迅身边找到了信仰和方向。在他追忆起在公啡咖啡馆、在鲁迅家里,他与冯铿等年轻人一起同鲁迅畅谈文学时那个快乐的好时光。作品牵出了人物,《狂人日记》里的狂人、以及祥林嫂、阿Q、闰土等人物走了出来。何念让这些小说里的著名人物说着辨别度很高的台词及肢体动作,在造型设计上像复活了的雕像显得特别苍白,从而让观众了解鲁迅与柔石创作的重要文学作品,认识到鲁迅不仅是年轻人真正的良师益友,而且还是左联作家的一面旗帜。

  《浪潮》里的鲁迅是我所看到的最生动、最有亲和力的舞台艺术形象。何念再现了鲁迅风趣、幽默的那一面,他在这群文学青年面前谈笑风生,热情好客。比如,当他和柔石摆脱了国民党特务的跟踪和红头阿三的盘问后,两人高兴地击掌庆贺。当柔石来看望他的引路人鲁迅先生,为鲁迅因他们的死而痛心地写下《不能忘却的纪念》一文,两人像生前一样喝酒谈心。柔石请求先生忘却他们,将悲哀化为力量,带领左联的青年们继续战斗。鲁迅答应了柔石,并告诉他五年后他也随之而去。“死亡并不可怕,因为我知道,我活着的时候没有白活,我做的是有意义的事,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这种师生之间关于死亡的对话是如此赤诚,让人心里发热。“为了文学的力量,敬你们,干!”鲁迅将杯中酒一饮而尽。于是鲁迅50岁生日时的情景又浮现在柔石也是观众的眼前,鲁迅有点喝高了,他开始跳起舞来,那一刻台上所有的人都笑得那么的开心,鲁迅也越跳越起劲,台下的观众却湿了眼眶。鲁迅,青年人的精神导师,他对黑暗的揭露和恶势力的批判之犀利无人能敌,却原来也有柔情、豪爽和狂放的一面。难怪柔石说在上海的这两三年,是他最快乐的日子!因为他找到了信仰,找到了方向,认识了鲁迅先生!

  不过,何念的舞台书写最鲜明、最具风格的导演手段是水的运用,水的元素。舞台被设计成一个方形的水池子,幽暗的灯光下有一种深不可测的神秘感。看到一群演员踩踏在水中,扬起了一阵又一阵水花,观众一下子被这种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所吸引。在一阵机枪的扫射声中,包括五烈士在内的24名共产党人纷纷倒下,溅起了无数水珠。这里水元素是烈士们染红的血泊的象征,也是起起伏伏的浪潮的寓意。演员们一次次在水里跌倒、爬起,再倒下,再爬起,白色的水花也一次次溅起,飞洒在前排观众脸的上。那是一种为了崇高理想而用血肉之躯诗意的、青春的表达,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戏的最后是一群年轻人随着音乐踏水舞蹈,激情四射,水花飞扬,五位烈士与舞者在水中一起肆意舞蹈,制造出绚烂的浪潮。这是青春的姿态,青春的激情!既是五位烈士向光明未来的青春的致敬,也是我们当下年轻一代对五位年轻先烈的崇高的致敬!最后这一的高潮戏的舞台处理,让观众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满满的正能量,像浪潮一样不由分说向观众扑了过来,那种全场的共情与感动,美得叫人湿了眼眶。

  《浪潮》是一部富有感召力的话剧作品,它诗意、浪漫、风格鲜明。逝者无言,历史有声。在李求实、柔石、冯铿、胡也频、殷夫五位烈士的故事里,有革命伙伴情、师生情,还有兄弟情、姐妹情和家庭亲情,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愫。编导善于调动起各种戏剧表现手段,截取了五位主人公的生活轨迹和心路历程中的重要一段,浓缩成五个小故事,在水元素的集结下,非虚构与虚构相互映照,形成一种多声部的革命交响曲。

  坚定地跟随党的领导,从未犹豫,也绝不后悔!五烈士的声音在历史的上空久久回响。是对信仰的坚定、对新时代的渴望,让他们在这条路上相逢。五烈士的死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他们的信仰早已薪火相传,他们美好的愿望已经实现。这部直击人心灵的血色“浪潮”,让我们获得了一次真正的精神洗礼!

来源:文汇报 作者:刘明厚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