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一个数字。一个年份。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情,13个人聚集到上海开了一个会,成立了一个政党。实际上,彼时的中国党派林立,望志路106号发生了什么,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多大注意。然而,随着历史进程,很多学社、社团或政党组织都自生自灭了,甚至成立之日就是消亡之时,昙花一现便黯然消失。而由13位代表宣布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却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进而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命运,成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这是为什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是怎么成立的?电影《1921》带我们重回起点,再现出发的初心。
该片与以往同类题材电影有所不同,直接从1921年这个历史的横截面写起,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事件,详细叙述这个组织的成立过程。严格说来,这并不是一个最有利的角度,因为事物发展都有前因后果,前史很重要,水到渠成才能顺理成章,所以《开天辟地》和《建党伟业》,或是从五四运动或是从辛亥革命写起,有一个较长的历史孕育过程,也才能更充分地表现历史的、思想的必然性。而且,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变,人物众多,场面宏大,有利于电影的画面表达。所以,直接聚焦于1921这个时间截面,对艺术创作而言,是一个挑战,“时间短,任务重”。
尽管没有叙事上的时间跨度优势,但是《1921》有效地开发出空间跨度,扩大空间视野,从而把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个事件放在了国际视野中呈现。这主要表现于两个情节线索:一是荷兰人马林,如何被列宁推荐作为共产国际代表到中国参与革命活动,又是如何辗转奥地利来到中国,以及来到中国后被警察机关所监视和追捕,富有神秘和传奇色彩;另一条线索是该片摄制组在日本警视厅发现了当年的一则记录,记录日本共产党曾派人到上海与马林联络一事,据此而虚构了日本特务在上海追踪一名日本共产党人行踪的情节。这些线索看起来和中共一大召开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提供了一个客观背景和国际视野,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仅有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性,而且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联动性。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各个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党的成立,在一战后是一个世界潮流,是人类寻找新的出路的一种探索。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人探索中国出路的重要一步,实际上也是和全人类寻求新的出路一脉相承的,是与世界思想潮流同步的。
因此,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仅是中国的事情,也是国际事件。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国际视野的打开,这些细节的呈现,使影片更具有广泛的历史客观性和艺术真实性。
一个事件的形成,尤其是后来发生深远影响的事件,一定是有多方面的动因和机缘辐辏而成。实际上,《1921》的特点就是在聚焦一次会议的召开过程中开掘事件背后的动因和机缘,促成事件的各种动因都可能构成叙事线索。除了上面谈到的国际线索,我们看到,国内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以及旅法勤工俭学青年组成的共产主义小组,都是促成一个全国性共产党组织成立的动能。
不过,作为一部电影,光有动能还不够。
一百年前,13个人,怀揣着同一个理想,走到了一起。对于以此为题材的艺术创作来说,可能聚焦范围、叙事调性、艺术语言都不尽相同,但很容易都以事件为结构,无论是时间跨度较长的历史叙事,还是时间截面的空间叙事,都是为完成事件而叙事——也就是说,事件统领着人物,结构着情节。这样结构当然使事件得到了完整表现,但是,众多群像人物难免成为组成事件的零件,很难塑造出作为艺术作品应有的主人公形象。在这方面,《1921》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线索虽多,背景复杂,但事件清晰,人物清晰。作为彼时思想界领袖人物的陈独秀和李大钊,南北呼应,相约建党,筹备建党的具体会务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李达承担,李达就成了一个联络各地代表的“中枢”人物。他怎么给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发出通知,李达夫妇如何联系开会地址,13个代表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参加这个会议,开会的过程以及如何转移到嘉兴南湖的红船上,会议如何处理与共产国际的关系等等,都有细致展现。而李达本人尤其获得了较多的笔墨和镜头,通过对他工作和生活场景的展现来表现人物当时的心境。他的房间对面窗户有一个小女孩经常出现在他的视线里,他们互相致意,其中传递出的画外音就是:小女孩多么天真烂漫啊,她应当有美好的生活,应当生活在一个更好的社会制度中,而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中国的明天。这一组画面的寓意,就是通过生活细节传达了人物的内心和初心,自然贴切,起到了点睛的效果。
可以说,这是一种力求还原真实情境的生活化的叙事,从生活化的细节中折射出人物的心境。这方面的例子还有上海法租界正举行法国国庆,毛泽东与法国人一起唱《马赛曲》却遭到驱逐,这块土地到底是中国人的还是外国人的?这些镜头清晰表达了当时中国的半殖民地处境和毛泽东的激愤心情,上海虽然繁华,但主人不是中国人。这样的现实,恰恰映照出当时的中国需要一个真正能够担当起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政党,而这些先进青年就是抱定这样的初心和使命从五湖四海聚集到一起,立党为旗,立党为誓,回应历史的召唤。1921是一个时间截面,因为这一年成立了一个政党,历史因此改变了行程。也因此,它是一个起点。
《1921》虽然反映的是一个世纪前的历史,但给人以强烈的现代感,创作者运用了许多现代电影手段,比如谍战、飙车、时尚等元素的融入,于平实叙事中增强了画面的节奏感和视觉张力。就艺术表现而言,电影语汇丰富,力图通过生活细节刻画人物性格,寄寓思想,比如抵制日货一场戏,烧毁日货,用的还是日本生产的火柴,李达说,偌大一个中国,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言外之意,共产党的建立,就是火种。
总体看来,《1921》与《开天辟地》《建党伟业》在影调上有很大不同,以往的凝重让位给青春活力,充满朝气和乐观精神,显示一代新青年登上政治舞台的精神风貌,意气风发,也许更符合当时的真实。应当说,这是建党题材创作的一次新的探索,也是《1921》的新意所在。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