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评弹,一怕平,二怕淡。”舞台帷幕拉开前,一位老听客对我直抒己见。上海评弹团新近创排的中篇评弹《战·无硝烟》,再现上海解放初期那场惊心动魄的“银圆之战”“米棉之战”,紧跟剧情一波三折地演进,观众的心绪随之跌宕起伏,是谓不“平”也不“淡”,有情更有味。
文似看山不喜平,评弹艺术亦是如此。《战·无硝烟》将背景定格为1949年5月,身在经济瘫痪、民生凋敝、盘根错节的特大城市,红色金融家陈云同志坐镇指挥,以非凡的智慧和胆识,克服重重困难,迅速平定“黄白绿”(黄金、银圆和美元)之乱,解锁“两白一黑”(大米、棉花和煤炭)之困,打赢了一场场生死攸关的金融战。从评弹艺术的特点与优势出发,《战·无硝烟》并未直接叙述金融暗战始末,而是“赋能”红色题材的地域资源与表达路径,切入昔时沪上百姓经济生活的内在肌理,回望变幻莫测的金融风云,着意刻画大时代中的小人物,大事件中的小悲喜,大情怀中的小插曲,另辟蹊径,见微知著,为宏阔主题寻找到适宜创新表达的“打开方式”。
摊开故事的“掌心”,围绕虚构的主人公、上海市军管会财经接管委员会金融处负责人刘浦生,在陈云同志的运筹帷幄之下,从“战上海”到“建上海”所经历的那段云谲波诡的非常岁月,平行铺展数条线索:与深藏幕后的国民党残余势力斗智斗勇的“事业线”,亲睹底层市民饱受物价飞涨疾苦的“生活线”,关键时刻应对亲情考验的“感情线”……桥段设置奇崛而鲜活,人物刻画立体而饱满,从而解析金融战背后“玄之又玄的秘密”,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超强的组织能力和赢得民心民意的能力,显现了“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豪情壮举。
评弹艺术的“一桌数椅,琵琶三弦”,看似简约,却为红色故事的演绎提供了广阔空间。《战·无硝烟》突破评弹传统程式,匠心独运,情境交融,呈现颇多推陈出新“破圈”之举,诸如嫁接并延展“说噱弹唱演”的形式与技巧,汲取电影、音乐、戏剧、曲艺等姊妹艺术的有益养分,实现“一人多角”与“一角多人”的自如转变,达成角色“跳进跳出”与时空“切换更迭”,等等,增强了舞台的视听感染力,见人、见物、见精神,让观众尽情品味红色之魂、文学之魅、金融之味与曲艺之美,潜移默化地开启一场生动感人的“四史”学习教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诚如中篇评弹《战·无硝烟》所悉心描摹的,中国共产党人自建党伊始,就高度重视经济和金融工作,开展了一系列光前裕后的红色金融斗争和艰苦卓绝的探索实践,为1949年解放后的上海、为新中国的财政金融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当下,很多国际观察家都把解读中国共产党,作为解开中国经济奇迹之谜的“金钥匙”。要寻访中国经济、金融领域的沧桑巨变,就有必要穿透时间的重重迷障,于历史与现实的交替中探究党领导下的红色金融历史与发展传奇,不断迸发“曾缚苍龙开伟业,又乘骏马续长征”的奋进力量。
高扬伟大建党精神,讲好党的初心故事,包括评弹在内的海派戏曲还有更大的叙事空间与挥洒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