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兴文。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软实力的神韵魅力所在。
过去五年,是新时代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的五年,也是上海将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全力推进,合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五年。身处其中,上海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奋楫争先的饱满热情,见证并参与其中,终迎来繁花似锦、硕果累累:
论创作,“上海出品”在专业领域拿遍包括“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茅盾文学奖”“飞天奖”“荷花奖”等在内所有全国性综合性奖项和蒙特卡洛“金小丑奖”等海外专业大奖;
讲品牌,上海以强大的文化吸附力成为海内外首发、首演、首映、首展的重镇,更以驻演模式、演艺大世界集聚优势,驱动文艺精品不断打磨提高,致力成为新时代的新经典;
谈影响力,上海艺术家一再登上海内外顶级舞台、展开大规模巡演,刮起“上海旋风”,出版、影视、游戏项目频频“扬帆出海”,赢得国际瞩目,更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入人心。
风正帆扬。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召开之际,上海文艺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更是温故知新,以青春之我踏上新时代文艺新征程。
以创作文艺精品为中心任务高擎民族精神之火炬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令每一个上海文艺工作者激情澎湃。
何以将涌动热血化作实际行动?创作,创作,还是创作!五年来,创作成了每一个上海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2016年,上海启动“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计划以百部精品献礼建党百年,这一计划提前完成,以实际行动回应着——
创作从何而来?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于是有了电影《1921》由上海观全国,由中华观世界的豪情书写。是讴歌百年大党的史诗,却处处洋溢青春的气息。正是因此,百年前的“00后”与百年后的“Z世代”透过影像心意相通,为同一个复兴梦想同频共振。
创作为谁而做?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于是有了电视剧《在一起》火速成军,为眼下平凡的伟大留影。一句“艰难时刻我们在一起”的温情宣言,质朴映见着“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创作留下什么?是为我们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于是有了上海昆剧团在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之际史无前例地演齐“临川四梦”以五班三代之整齐阵容再造一个昆曲“最好的时代”;于是有了上海歌舞团、上海芭蕾舞团重述《永不消逝的电波》《闪闪的红星》等红色新经典,令英雄这一最闪亮的坐标,再度照亮新时代青年的启航远程;于是有了杂技剧《战上海》、图书《战上海》锚定重点题材的多点发力……
五年后再回首,仅就2019年揭晓的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结果中,上海电影《我不是药神》,电视剧《大江大河》《黄土高天》,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歌曲《一路走来》和图书《战上海》六部获奖作品涵盖五大门类。而就在这几日,“上海出品”再度捷报频传。《在一起》击败一众热门韩剧,获得亚广联电视剧类大奖。第26届亚洲电视节中,融媒体产品《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上海解放特辑》和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先后获奖……可以说,面对总书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的号召,上海文艺工作者不辱使命。
以昂扬奋发的文化自信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
上海从来都是中国文艺的重镇。踏上新时代新征程,在潜心创作、打磨之外,上海深知要由内而外激发昂扬奋发的文化自信,就要做好“人才”和“品牌”两篇大文章,以更完备的文艺队伍、更具影响力的品牌矩阵,吹响新时代前进的号角。
这是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正如总书记所说,人是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因而,照顾好昨天的“台柱”,珍惜好今天的“台柱”,培养好明天的“台柱”,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成为上海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的旨归。
不管是步入改革深水区的上海深化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从“一团一策”逐步细化为“一人一策”;还是上海文学艺术奖特设“终身成就奖”“杰出贡献奖”,与全国首创的“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都为出人出戏提供动能与保障。
获得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的尚长荣、吕其明、何占豪、陈少云等老艺术家,至今活跃在创作、演出与传承的一线。正是有了吕其明对海归“90后”作曲家龚天鹏的教诲——把祖国大江南北的民间特色和人民生活咀嚼透了,一点一滴积累,才有了龚天鹏献礼建党百年的《百年颂》。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虽离我们远去,可越剧第十代接过她留下的越剧《红楼梦》,北上黑龙江、南下海南,用巡演丈量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研究好“品牌”课题,更体现着上海文艺界的排头兵、先行者意识。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用心打造首发、首演、首映、首展市场,是上海五年来的孜孜以求。
当“电波热”席卷全国,如何将这一文艺精品打造成新时代的新经典?为此,上海以巡演、驻演齐头并进。当从全国招贤纳士的风、雅、颂、韵四组主演初具雏形,“电波”就已不再只是上海的品牌,而是面向全国、拥抱全国的品牌。
新征程中,“电波”岂是独行军?《海上生民乐》搭载“光影秀”闪耀魔都;《时空之旅2》以世界首创绝技开启下一个“5000场”;亚洲大厦里的多台驻演音乐剧可以同时开演,精彩一直延续至午夜;深入商圈、街区的演艺新空间更如雨后春笋,让“驻演”概念从舞台延伸至人们生活的角角落落。
人文之城因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这一块块“金字招牌”而星光璀璨,彰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气象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