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评论 >> 正文
一千个人缘何不可有一千个牡丹亭之梦?
2022年08月30日 11:01

  倘若,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同样的,一千个人缘何不可有一千个牡丹亭之梦?

  明万历四十五年,辞官回乡的汤显祖以由海盐腔衍化而成的宜黄腔调,给江西抚州棠阴镇的某戏班子写了个本子《牡丹亭还魂记》,共上下2卷,55出,甫一上演就成了当年度的爆款新剧,随后流芳百世。

  而前几日,上海大剧院推出了新版昆曲《牡丹亭》,颇有些大手笔的新创,华丽谢幕后亦引广泛热议,更带来思考:如何看待经典,以及经典的再现。

  八零后的导演马俊丰在节目册里意有所指地引用了卡尔维诺的一句话:“经典就是那些你经常听到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作品。”此版《牡丹亭》剧目上特地加了重逢二字,因是正合此意。

  有史传说汤显祖自己评价“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这个本子取材于当年代的畅销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彼时剧本称为传奇,传奇者尤指明清以唱南曲为主的中长篇戏曲,用以别于北杂剧,盛于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间,又多述离奇情节和非寻常之故事。以汤显祖为代表的文士成为传奇的主创,更精于格律,雅于文辞,倾注思想,令源于市井坊间的戏本,成了划时代的巨著。

  万历年间的众生态度,今人或许已很难揣测,“《牡丹亭》一出,‘几令《西厢》减价’”,一定是契合了当时人的心境。今人更已经无法想象四百零五年前,杜丽娘初亮相登场的盛况。这些年来,有过华裔导演陈士争号称足本的二十小时演出,又有白先勇先生与苏昆合作的青春版《牡丹亭》,述是取其精华,九个小时时长……其实,所谓再现或还原经典,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伪命题——追的何时何地何人的本,溯的何时何地何人的源。

  说起来,汤显祖写临川四梦,皆为宜黄腔所作,虽亦采用曲牌体,但追求文本的意、趣、神、色,而不求曲律刻工,沈璟就改过《牡丹亭》,意图更适合表演唱作,这就是戏曲史上著名公案“汤沈之争”的由来。实则,汤翁本人或许都未曾见过昆山腔版本的《牡丹亭》,以及其他剧种的表演。而在康熙末叶以迄乾嘉之际,《牡丹亭》多以折子戏的形式呈现在不同场合,至清朝末年,昆曲式微,戏班凋零,那就更是湮没在断井颓垣中了。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才继又复兴。而此刻存于世的《牡丹亭》印本,已经过了历代文人之改,据称有个别折子,甚至已非汤所作。是故当代人所见所闻的“经典”,实则无非是这几十年来,可考可查于影像资料中的演绎。

  犹记得五年前,纪念两位同时代的大师四百岁之活动办得热闹,当莎士比亚遇到汤显祖——相提并论的不走寻常路的剧作家——倘若,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同样的,一千个人缘何不可有一千个牡丹亭之梦?

  此版《牡丹亭》之改编动静不可谓不大——剧本上删掉了婢女春香,杜父杜宝等女配男配,过去常见的生旦并重,或说是偏重旦角的戏码,此番尤其增加了柳梦梅的部分,注重男女主的互动同步,令此爱情在今天的观众看来更合理共情。

  其实,在原著里,柳梦梅从来就不是一个全无光彩的男主,汤显祖写杜丽娘自是至情至性,为的是与“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之叛逆,但对于柳梦梅的痴情和耿介亦并不吝啬笔墨——一个因梦而亡,一个因梦易名,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而不可与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本就是两个人的双向奔赴。

  在呈现上,此版着力在梦境的重构上。舞台化繁为简,简中却有至繁。一个镜面装置,却是以实景写意,做足了如梦似幻、镜花水月的况味。在最著名的游园惊梦中,断井颓垣与雕栏画栋交相呼应,时空折叠于镜,又有阴阳向生死的寓意……一梦中有另一梦,他中有她,她中有他,而镜里镜外的他与她则成就了观者梦回。

  传统的守旧(戏曲舞台的底幕)绘上了疏影横斜,或辅以阑干,制造了迷人的景深空间,而深入乐池的舞台亦并没有打破圆场,反而更延伸了意境。一桌二椅不再僵化,得偿鱼水之欢的男女主,可顺势依偎,而非制式对立。这不应更合汤翁本意吗?

  演了四百多年的牡丹亭,今朝再度惊梦,有别于传统之当代性确实处处所见,尽管还有可推敲修改的空间,但你不可否认,编、导、演是认真用心地在“重读”这部经典之作,各个元素都是为把美学做到极致……亦一切为主题主线服务,无所不用其极地欲再现情爱之美,爱情之真——在四个多世纪以来辽阔的剧场,这样的一出《牡丹亭》,非虚非实,惊心动魄,无境不新,情之所至………一人一梦,情自有所起,又因何知不是传奇?不会是经典?

来源:新民网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