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大厦,需要一大批文艺精品和文艺名家大师构筑起的精神支柱来支撑。文艺评奖作为推出文艺精品、推介文艺人才的有效途径,引领着文艺创作的方向,代表着文艺人才的形象,标志着文艺行风的走向。近日,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点击浏览相关内容)、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点击浏览相关内容)相继成功举办,第七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如期推进,奖掖推出了一批精品佳作和名家新秀,引发社会良好反响。
各类全国性文艺评奖和推优活动不仅评选推选出标定时代的作品和人才,而且充分发挥出树立行业标杆的引领示范作用。文艺评奖就是用看得见听得到的方式告诉从业者,只要坚守人民立场、聚焦时代主题、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华文化、追求德艺双馨,就一定能够赢得行业认可、人民满意的鲜花和掌声。作为检阅、展示艺术创作最新成果,激发文艺工作者创作热情的重要平台,文艺评奖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明确的评价标准、规范的评奖程序,评选表彰推广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上精益求精,在从艺上守正创新,在做人上崇德尚艺,对于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至关重要。
文艺评奖,方式在奖,重在引领示范,需要下功夫持续增强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权威性代表专业性,真正专业权威的评奖会让文艺工作者信服,才能为文艺创作指引正确方向。传播力往往决定了影响力,文艺评奖的行业引导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提高离不开评奖成果的充分转化。应借助全媒体传播力量,强化多渠道、多平台、多手段融合传播推广评奖活动和评奖成果,提供更多机会让获奖作品与观众接触,搭建更大舞台让获奖人才回报社会,充分释放出文艺评奖引领示范的最大正能量。
文艺评奖,过程在评,在坚持结果正义基础上更应彰显出程序正义。文艺创作需要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文艺评奖也需要公平公开公正的评奖环境。近年来,中国文联持续深化全国性文艺评奖改革,专家评委差额随机抽选、纪检部门全程监督、签订责任书承诺书、探索“互联网+文艺评奖”等等,举措更加务实,标准更加具体,流程更加规范,机制更加完善,确保评出精品、评出人才、评出导向。文艺工作者纷纷表示,评奖数量虽然减少了,但“含金量”更高了。
文艺评论被喻作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具有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与文艺评奖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属于艺术理论范畴,一个属于艺术实践层面,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文艺评奖而言,评委参与评奖的过程,实质就是运用文艺评论的方式评价参选作品和人员的过程。就文艺评论来讲,理论评论家只有抵达艺术创作的现场,才能获得真知灼见。获奖的作品好在哪儿,未能获奖的作品不足在哪儿;获奖的人才艺术发展潜力在哪儿,进一步提升和改进的地方又在哪儿,这些都需要评论家站出来说话,给出专业权威的点评。
专业权威的文艺评奖和文艺评论是需要建立在科学的文艺评价体系之上的。建设更具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文艺评价体系是深化文艺评奖改革的关键一招,是关乎作品之本、人才之基、行业之发展的战略性举措。这迫切需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综合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研究制定出一套针对性强、操作性好、实效性突出的评价标准、规范和机制,用中华审美风范剪裁出文艺精品,用既看作品更重人品的标准选拔出栋梁之才,用科学公正的文艺评价浇灌出文艺繁荣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