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评论 >> 正文
上海戏剧艺术节庆十年:夯实文化“码头”,做强文化“源头”
2022年10月19日 16:37

上海戏剧艺术节庆十年:夯实文化“码头”,做强文化“源头”

  戏剧艺术节庆被誉为城市的“眼睛”,是代表城市主体形象和文化特色的重要节点。1927年12月17日至23日,由田汉发起为上海艺术大学筹款的“艺术鱼龙会”被视为现代戏剧节的端倪。弹指一挥间,戏剧艺术节庆在上海已历经近百年发展,并在十八大以来呈现出类型各异,丰富多彩的一面,一方面以国际化或本土化的文化特征彰显城市个性,增强上海城市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又以文化凝聚力和创造力繁荣城市经济和文化生活,增强城市活力和文化竞争力。

  作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国际艺术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重大国际文化活动。自1999年创办以来,以“节”带“演”,不断加强引领性、创新性,引进中外顶级、优质艺术创作,开拓观众视野,打响上海文化“码头”知名度,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标志性平台。2012年,“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被设立为上海国际艺术节最重要的原创板块,通过与青年艺术家委约的方式完成一部原创作品,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到2019年,上海国际艺术节已委约78位青年艺术家创作了65部原创作品,这些“艺术节智造”遍布世界各地舞台,一大批青年艺术家的作品通过上海国际艺术节成功走向国际舞台。2014年新增的“艺术天空”板块,把原本在剧场演出的节目引向全市17个区县的绿地、广场和基层社区,降低普通百姓参与艺术节的门槛,让更多市民参与艺术节,充分体现“人民大众的节日”这一办节宗旨,为上海建设亚洲演艺之都、建成全球卓越城市构筑平台优势。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以白领话剧为核心的商业戏剧引发上海话剧市场爆发性增长,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于2005年创设的“亚洲当代戏剧季”(ACT)一反商业逻辑,展演兼具“当代性”与“前沿性”的国际戏剧作品。2013年,ACT更名为“上海当代戏剧节”,跳脱出“亚洲”范畴,将视野投向全球,“努力推介具有时代精神的原创作品和全新诠释的经典作品,每部作品在不同程度反映该国或地区当下戏剧发展与创作情况”。

  由静安区政府主导的静安现代戏剧谷一改2009年初创时以“现代戏剧特别是现代商业戏剧”提升静安商务品质品位、打造城区文化品牌的战略,在十年后迎来全新的发展:2018年,静安现代戏剧谷“名剧展演”板块联合全区六大剧院集中引进体现当今国际戏剧高水准的世界经典及国内精品剧目,聚焦世界级名团名作和剧目高首演率;2019年,静安现代戏剧谷继续保持“世界名团名作”品牌定位,首演剧目比例再创新高,来自11个国家的19台剧目中,上海首演剧目达100%,中国首演剧目高达80%,获得良好的社会口碑和市场效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戏曲艺术在新时代迎来繁荣发展的春天。2015年,上海戏曲艺术中心首次主办“戏曲·呼吸”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在“小而精”的定位和探索创新与传统经典并举的基础上,聚焦以年轻观众为核心的新观众群体,这个全国独创的小剧场戏曲节至今已历7届,推出了一批符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艺“两创”精神的精品力作,在“小”的空间属性中强调“既传承经典,也面向未来”的实验创新属性,传统戏曲与当代实验创新戏剧形态发生碰撞升华。2019年,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升级为“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在吐故纳新、坚定前行的道路上展现戏曲顺应新时代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在当下全球城市竞争的语境中,艺术节庆活动成为城市、地区市场战略的关键要素,或形象塑造和地方营销的快速路径。将戏剧节植入商圈或城市公共空间,是上海“表演艺术新天地”“思南城市空间艺术节”等以公共空间艺术形式呈现的聚集性表演,以戏剧艺术介入提供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体验消费,重塑人们对特定地点/空间的意象、情感和归属意识。文化艺术的商业价值被挖掘放大,用以强化特定空间意象,行使地方营销功能。艺术家走出传统剧场,走向广阔的公共场域,打破艺术等级界限,用免费或低门槛的方式将优质的文化服务还诸市民,因而,从艺术普及的角度看,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节又承载着艺术教育的功能。

  通过展演培养文化,通过凝聚促进交流,通过艺术滋养市民,十八大以来,类型各异的戏剧艺术节庆不仅加速上海文化资源要素有效配置,改善城市整体文化氛围,而且加强上海演艺要素市场建设,夯实文化“码头”,做强文化“源头”,为上海建设亚洲演艺之都、打造国际文化高地构筑平台优势。

  (作者为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来源:上海文联 作者:杨子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