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评论 >> 正文
春节档“开门红”对上海电影产业的启示
2023年02月07日 15:33

  【核心观点】

  ◆春节档“开门红”,是对上海近年来的电影产业发展策略的一次正向反馈,充分体现了上海电影产业的特点和投资价值,充分体现了上海电影文化产业建设的成果和上海作为全国票仓的经济优势。

  ◆系列惠民举措、优质电影内容供给、宣发多渠道精准营销等推动了文化消费市场的复苏,并带动影院周边人流消费提升。

  ◆未来上海影视产业发展的七个着力点:打造高品质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培育强大国际竞争力文化企业集团;建立积极有效的影视产业联盟;持续打造“科技影都”;挖掘“文创”富矿;创新营销模式;完善电影创造扶持政策。

  据国家电影局统计,2023年春节档(1月21日至1月27日)电影票房为67.58亿元,同比增长11.89%,掀起电影市场复苏第一波热潮。上海电影市场拿下票房、场次、人次三项全国城市第一,其中“上海出品”的两部影片《无名》和《交换人生》累计贡献票房近8亿元。上海电影市场的强力复苏,极大提升了上海电影行业信心,反映出近年来上海出台的各项政策推动电影文化产业发展,上海电影的原创能力提升,本土文化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正迈向新的“黄金年代”。

  电影产业发展策略获得正向反馈,“全国票仓”优势明显

  上海电影产业春节档“开门红”,除了众所周知的疫情过后观众对文化消费娱乐需求格外高涨、优质的影片内容成为吸引观众的核心驱动力之外,还是对上海近年来的电影产业发展策略的一次正向反馈,充分体现了上海电影产业的特点和投资价值。

  一是上海电影文化产业建设成果显著。近年来上海先后出台多项政策举措,提升上海电影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完善现代上海电影工业体系。在“政策洼地”效应的影响下,有效地增强了本土电影企业的粘性,也吸引了一批优质电影制作、发行、服务主体来沪发展。上海电影公司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良好态势,基础设施方面影院、银幕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上海出品的电影数量和类型均逐年提升。上海影视产业的“十四五”中明确指出,未来将围绕“3+1”发展方略,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文创科创驱动发展、投资融资加快发展及制度创新保障发展”的核心理念,上海电影以锐意进取的姿态不断探索中国电影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是上海作为全国票仓的经济优势明显。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电影票仓,贡献了全国第一的票房,为此次春节档强力复苏发挥了中流砥柱的力量。除了总票房十分可观之外,上海今年也突破了以往的边际效应,往年从初一到初六,日票房会呈现较大幅度逐日下降的趋势,而今年呈现出一条4000万元以上的平稳横线。伴随着电影产业的复苏,与2019年疫情前同期相比,上海万达院线、百丽宫院线的文创等卖品销售额恢复到117%,联合院线、大光明院线恢复到90%,成为支撑影院生存的重要来源,充足的场次和人次也极大带动了周边商厦、餐饮服务行业的消费人流。

  三是上海推出系列惠民举措营造优质观影体验。春节期间上海文化消费市场呈现出以影院为中心的格局,推动着文化消费市场的复苏,并带动影院周边人流消费提升。一方面在春节档期间举办“上海观影惠民季”活动,为观众提供每张票立减20元优惠;另一方面通过行业协会引导上海影院主动降低市场票价,通过增加场次、牺牲部分票房、让利给观众来吸引人流。在大片较多、成本上升且影片时长较长的情况下,上海今年的平均票价为67元,低于去年的70元。优质影片供应充足、电影票价下降等多重利好共同推动形成了上海春节观影热潮,春节档期间上海全市影院共放映场次7.53万场,有388万人次的观众观影,显示出上海影院巨大的服务市场和观众的能力。

  四是春节档电影优质的内容供给提供多样化选择。春节档7部影片既有契合春节档合家欢观影需求的喜剧、动画类型,同时涵盖悬疑、科幻、谍战、历史等更多元题材元素,充分满足观众的细分观影需求。观影偏好方面,上海地区的票房冠军由《流浪地球2》占据,显示上海观众对展现中国电影工业高水准的科幻大片更为喜爱。《无名》在上海市场取得了超2800万元票房成绩,主要原因除影片在上海拍摄、具有浓重的上海元素外,也体现了上海观众对于艺术电影较高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趣味。

  五是电影宣发多渠道精准营销提升宣传效能。近年来通过强社交属性的平台进行电影宣发成为常态。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在打破圈层的同时,借助宣传平台自身的受众定位实现电影精准营销。多渠道营销可以最大程度激发观众的创造力,通过UGC迅速占领二级传播市场实现破圈。短视频、音频等平台用户在二三级城覆盖度较高,此类平台的宣发可以实现电影观众快速下沉,不仅可以延长影片的票房盈利周期,也为后续周边产品开发奠定基础。在宣传内容方面,通过强化影片优质内容的正面引导和宣传,电影话题集中度明显,使得春节档期长尾效应凸显,极大地提振行业信心。

  打造高品质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建设上海文化技术高地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唯一拥有国际5A级电影节的城市,影视产业的发展在这座城市已有近120年的历史。近年来以影视产业为龙头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上海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以春节档电影市场为观测点,不难发现,上海影视产业已经深度嵌入了城市文化的脉搏,更深刻地参与到了中国文化发展新局面的开创乃至全球文化产业变革的激浪之中。当中国影视产业在寻求全新的文化传播路径、优化产业结构之时,上海影视产业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探索者的重任,发挥好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和培育国际文化合作竞争新优势的“试验田”作用。

  未来上海影视产业发展必须立足长远,对内“构建影视全产业链、促进产业联动发展、完善电影创作扶持政策、深化影视文化人才建设、打造上海影视地标、鼓励创作影视精品、打造‘科技影都’、整合上海影视园区”,对外“扩大国际性影视活动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从政策法规、产业布局、人才培养、服务机制、科技创新、创作导向等方面提出综合性方案,努力使“文化品牌”成为上海金字招牌。

  一是持续落实现有产业发展策略,打造高品质影视文化产业集群。上海可加速打造高品质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并借助区位优势、加强辐射作用,更加有效形成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区。在制度供给上需要融入品牌意识,充分调动生产和消费市场积极性,加强影视产业与其他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之间的跨界融合,做好内容衍生开发,延长电影产业链,发展电影新兴业态。后续在“文创50条”的导向下,借力影视产业基地的搭建,建成产业生态圈。建成的影视产业园可重点致力于孵化和引进影视生产的上游产业,例如针对数字内容、创意设计的教育培训产业,结合地缘优势,增加影视城的特色服务功能。

  二是培育强大国际竞争力文化企业集团,建设上海文化技术高地。影视文化产业是上海基础最好、实力最强的产业门类之一,要从培育一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法规、支持主营业务能力突出的文化创意企业、建立文化技术高地等方面入手,建设影视产业技术高地。同时,要支持主营业务能力突出的文化创意企业,投资早期“互联网+游戏文化娱乐”项目,将引导性的投资资金交给主营业务能力突出的文化创意企业开展投资,这类企业因为与有经验的创业者存在天然的业务合作关系,更容易形成“资本+业务”的两维扶持机制。

  三是发挥影视行业协会平台作用,建立积极有效的影视产业联盟。搭建能够把影视原创资源、创意设计资源、生产销售等资源整合在一起的合作平台,建立积极有效、灵活多样的产业联盟在非常时期具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上海广播影视制作行业协会是增强政府和行业、企业间的互动桥梁,要通过发挥平台作用、形成整体合力、创新服务机制、优化产业环境、创建金融平台、助力企业融资、加强合作交流、拓展海外市场等手段,创新影视产业服务机制。

  发挥科创优势打造“科技影都”,进一步挖掘“文创”富矿

  四是发挥上海科技创新优势,持续打造自主创新的“科技影都”。电影是科技进步的产物,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体,是兼具工业属性和文化属性的特殊产品,《流浪地球2》的高票房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上海必须高度重视数字电影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和系统研发,加快补齐补足短板,同时要深入研究和积极推进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认知计算等智能科学技术在影视产业的发展与应用,以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打造“科技影都”,推动上海影视产业由高原迈向高峰。

  五是进一步挖掘“文创”富矿,开发电影衍生品。电影IP的持久性、延展性以及能够跨区域运营,是许多国外开发运营商打造成功的系列衍生品品牌的主要原因。要成功地开发衍生产品,就应该在电影创作的同时,对其IP价值的运用和开发进行系统研究,制定出品牌授权的完整策略和方案。上海可通过提升影视产品的影响力、注重电影IP价值开发的系统性、做好前置产品开发、制作“设计风格指南”和建立产业协作联盟等,将影视文化产业打造成具有延伸性和综合性的文化娱乐产业。

  六是进一步创新营销模式,助力影视产业增量增值。依托微信和微博等平台开展的新型营销模式,以高度重视受众参与度和体验度的动态交互模式、“裂变式”的传播扩散效果等在营销领域大展拳脚,微博、微信上的一条评论、一次转发,都有可能引发大规模争论扩散。互动,始终是商业市场无法忽视的一大趋势,技术正在重塑着视频平台的产品形态和用户习惯,并为用户的视频体验打开更多想象空间。要建立基于平台和渠道、内容资源和运作方式、受众端等为核心的创新性电影营销模式,在拓展营销广度的同时开掘出营销深度。

  最后,完善电影创造扶持政策,促进电影产业健康发展。加大电影版权保护,抵制盗版入侵,加大对电影市场的执法监管力度。在资金的资助和税收的优惠方面,把具体标准和数额以明文形式确定下来,以保障电影产业的资金扶持在公平、透明的环境中进行。在人才培养方面,着力建立全球互联互通的文化科技人才培训机制和在线培训场景,提供“高技术”门槛的软件支撑。

来源:文汇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