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振奋人心的新时代号召。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推进文化传承发展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上海各界人士纷纷表示,将坚定文化自信,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奋进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新征程上。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从何来?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便是重要的精神源泉。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习近平总书记用“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给出了中华文明的“精准画像”。他的深刻洞察系统地解答了中华文明何以绵延数千年,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021年的“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次座谈会,他进一步从五个维度重点阐述了“第二个结合”: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第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第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第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寻根溯源,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就是上海坚定且清晰的三条脉络:“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持续推进,守护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江一河”和“建筑可阅读”不仅令海派文化化身可知可感的城市文化地图,也成为最闪亮的城市大IP;江南古镇焕发新生、非遗活态传承成果丰硕,更成为长三角文化一体化发展重要基石。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也在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中得以彰显。因改革而兴开放而盛的海派文化,是中华文明包容性和创新性的近代延展。因水而兴、因水而文的江南文化,则可以窥见中华文明统一性、和平性的通达与中正。正是包容性与创新性,令上海得以成为中西文化与思潮交汇的窗口,成为传统与现代文化碰撞的前沿,无数进步青年、建党先驱从上海远渡重洋学习马克思主义,又选择回到这里开始寻找救国的求索之路。这一切,都为红色文化的孕育与发展提供了深厚滋养与不竭精神动能。而三种文化在交融中,又成为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深刻践行——在兼收并蓄、推陈出新中绵延壮大。
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相互滋养、共生共荣,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二个结合”重要论述的生动写照。从石库门亭子间到江南水乡,一批先觉者点亮马克思主义的星星之火,酝酿起复兴中华的燎原之势。如若要问他们,真理为什么是甜的?儿时背诵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所激起的报国之志,便是舔舐先进思想的回甘之源。正是革命先驱、改革先锋与无数奋斗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赴后继的实践,最终成就中国共产党从石库门走向天安门,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非凡伟业。
习近平总书记说:“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最终是为答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份历史与时代交给我们的新答卷。当前,上海正处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再一次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文化大都市,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上海将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继续以用足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为主线,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守正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