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评论 >> 正文
略说中国书法的五大文明特征 | 文艺评论与五个突出特性系列笔谈
2023年09月14日 14:38

  编者按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深刻总结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并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并贯彻落实到上海文艺评论工作的方方面面,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与“上海文联”微信公众号联合推出“文艺评论与五个突出特性”系列笔谈会,上海一批文艺家、评论家将围绕这一主题,从文艺评论的角度出发,聚焦上海的文艺发展,探讨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作用于新时代中国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

  略说中国书法的五大文明特征

  王琪森

  (上海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上海评协会员)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所作的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从而科学地总结、历史地概括、时代地确认了中华文明的本体特征、核心价值、精神内涵和文化谱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璀璨辉煌,艺术瑰丽多彩,正须今人观澜索源、振叶寻根。从我长期从事研究与创作的书法艺术看,就充分而生动地佐证了这五大特征。

  从宏观讲,书法是我国几千年来灿烂文化的结晶与瑰宝;从微观讲,书法是人的精神情操、人文修养的积淀与显示。作为中华文明之源,书法具有相当强健的连续性——从原始彩陶上的刻画符号到兽骨龟甲上的卜辞书契,甲骨文开启了中国书法美的历程。甲骨文不仅是商代社会生活的实录,折射出奴隶制时代的文化特征;更重要的是确立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形态——线条化。其后书法各体式的连续性发展均以线条为载体。石涛《画语录》指出:“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说:“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实,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可见连续性正是书法绵延至今、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根。

  唐代书学家孙过庭《书谱》开宗明义地写道:“夫自古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此言则阐明了书法艺术的创新性。从甲骨文、金文、石鼓、小篆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中国书法自甲骨文后一直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变化,凸显了勃发的创新性。可以这样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书体都不如中国书法那样创造出那么丰富多样而缤纷绚丽的书法体式、风格系统与流派构成。中国历代出现了大量富有创新精神的书法大师与书体名家,如西晋陆机、东晋二王,唐之楷书三杰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草圣张旭、怀素,宋之四大家苏东坡、米芾、黄庭坚、蔡襄……诚如苏东坡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正是书法艺术创新之魂。

  虽然历代大师辈出、体式衍变、风格自树、群体各现,但书法艺术的统一性依然被严格维系与严谨相守,依然遵循中国文字的“六书”构造原理——线条化的展示与表达。对这种统一性,唐人张环瓘《书议》作了极为经典的概括:“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正是基于书法统一性的凝聚力,才使中国书法呈现了正大气象的美学风貌。

  历代的书法艺术都各体皆备、有容乃大。时至今日依然是篆、隶、正、草相聚,帖学碑系互重,秦简汉帛相参,体现了博大的包容性。另外,“书为心画”,书法的人文性、学养性、修炼性及审美性等又使其彰显出和平性。

  现在,由我担任策展的“历史的星辰——近现代海派书法大展”正在中华艺术宫展出,该展览的主旨就是宏观、多视角地展示海派书法的历史背景、社会成因、文化内涵、审美追求、风格创造乃至代际分析、流派构成、经济形态等,凸显中国书法的五大文明特征,倡导社会公众弘扬优秀传统艺术、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实现创新转化、讲好中国故事。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