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评论 >> 正文
对戏曲艺术传承的再认识 | 文艺评论与五个突出特性系列笔谈
2023年09月14日 14:46

  编者按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深刻总结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并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并贯彻落实到上海文艺评论工作的方方面面,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与“上海文联”微信公众号联合推出“文艺评论与五个突出特性”系列笔谈会,上海一批文艺家、评论家将围绕这一主题,从文艺评论的角度出发,聚焦上海的文艺发展,探讨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作用于新时代中国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

  对戏曲艺术传承的再认识

  单跃进

  (上海京剧院原院长、上海评协理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重要讲话,其思维之辩证、视野之宏阔,对我们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着的文化艺术建设具有深刻而广泛的指导意义。我印象至深的是,对五个突出特性的阐述充分揭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中国式现代文化的关系,进而觉得我们对戏曲艺术传承工作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内核,有再认识的必要。

  从历史看,戏曲行业对传承工作意义的认知基于戏曲艺术式微的现实窘迫。从20世纪上半叶单纯倡导保护国剧,到下半叶“推陈出新”“继承发展”,既有寄予戏曲艺术担负当代使命的意味,更多的是对其纵向传承的失格或失落的隐忧,以至于那些对戏曲艺术持不同文化态度的人们都能安然地从中寻找合乎自身认识的“理论依据”,其极致状态,便是衍化为“先继承后发展”与“先发展后继承”的态度分野。

  事实上,“戏改”后的戏曲工作方略,总体是倡导继承与发展并举的。这也切实保障了戏曲事业的繁荣,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和杰出人才。但戏曲传承的基本理念整体上还囿于戏曲行业本体。戏曲发展与时代的关系在各个时期虽会被呼唤,亦有付诸实践的行为,却很容易被时事性的功利诉求所左右。究其根源,不免有对戏曲传承工作的理论思考偏于狭窄、盘桓在“就戏曲论戏曲”的逼仄空间;也不免有过于关注现实时事对戏曲的功能性需求而忽视了本体对时代人文精神和先进文化浸润的内在需求。

  我认为,总书记关于“五个突出特性”的论述,阐明了弘扬传统文化和建设现代文明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上述问题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其涉及到坚持中华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坚持中华文化的稳定性和时代性的关系、坚持中华文化的同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进而揭示了基于民族文明深厚基础上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必然性。

  显然,我们的文化建设事业正面临宏大的历史和时代命题。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此次对戏曲传承工作的再认识,我们的工作方略需要走出纵向思维的惯性,面朝大海、正视当代,终将戏曲定位在当下正在发生的艺术样式上。

  换言之,戏曲传承的价值将主要体现在为当代贡献出有文化影响和艺术魅力的作品,而非传说中的“替祖师爷传戏”。打造出有创造性和创新性且经得住市场和时间检验的戏曲作品,这才称得上对传统戏曲的真切传承。也由此,戏曲的文化属性将再次被审视,戏曲的古典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关系必将引入深邃理性和辩证逻辑的思维。

  新时代的戏曲行业,似乎将经历一次类似思想解放的艰难和希冀。戏曲的价值追求及其精神内核,将在未来深广的艺术再创造中获得新的认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