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评论 >> 正文
为当代所用,在评论端和传播端两头发力 | 文艺评论与五个突出特性系列笔谈
2023年09月14日 14:56

  编者按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深刻总结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并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并贯彻落实到上海文艺评论工作的方方面面,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与“上海文联”微信公众号联合推出“文艺评论与五个突出特性”系列笔谈会,上海一批文艺家、评论家将围绕这一主题,从文艺评论的角度出发,聚焦上海的文艺发展,探讨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作用于新时代中国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

  为当代所用,在评论端和传播端两头发力

  伍斌

  (《解放日报》专副刊部主任、上海评协理事)

  因为耕作于媒体的专副刊,笔者近年既接触了不少文艺作品,又为文艺评论作嫁衣,在把控文艺评论终端品质和搭桥传递评论声音这两方面有一点感触,兼有一些不满足,愿与大家分享。

  中华文明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五个突出特性,显现于媒体文艺评论上,既是对它的评论对象而言,即当代文艺创作内容、品质的要求,也是对评论主体而言,即当代文艺评论作者的要求。

  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在新媒体上,我们看到近年来的创作终端在把握创作视野、创作品质、创作气象方面已经有了一些不凡的手笔。作家艺术家们面对浩瀚博大的中华文明积淀,在五千多年历史进程中精选历史事件、社会变革、神话传说、传奇故事、人文成果进行“为当代所用”的二度打开和创新性呈现,为当代文艺别开了一种空间。例如舞蹈《唐宫夜宴》《只此青绿》《诗忆东坡》,又如热映今夏的动画片《长安三万里》,神话电影《封神》(第一部)乃至刀郎新专辑《山歌寥哉》等,均不同程度、不同面向、不同气质地表现出创作者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又走出了早些年图说式、简单演绎式或戏谑戏说式的套路,既能用各自领域的新“十八般武艺”激荡起人们心底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又能展开跨时空、跨类型、跨人群甚至跨国界的当代对话。

  对此,作为对文艺创作风向最敏感的文艺评论工作者,除了对单部作品从艺术品控、内容逻辑、表演技艺等角度继续做好评论,更要把握住这些作品在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连续性、包容性方面的努力与成就,在更大视界、更广文化、更深意涵空间里与这些创新创造之作及其所构成的创作现象作精神的对位与对话,提出新的归总、新的语汇、新的解说、新的批评,才可能有新的展望。应该说,当下呈现于纸媒的一些评论,已经显示出了这样一种努力,但似乎还不够。

  作为文艺评论的载体之一,媒体副刊的文艺评论已从单一向的文字板块向兼具不用设限篇幅、兼容大量图文乃至视频的新的媒体平台方向变化和拓展。无论这种转身是华丽或是轻巧,都是文艺评论用更强的表现力、更多样的面孔、更“抓地”的样式去影响更多的受众。身在这种丰富而广泛的“媒日媒夜”中,我们既感觉到当下文艺评论的活泼多样,又时有“似乎不止于此”的不满足感。

  这种不满足来自于一点思考或反省——公众媒体的文艺评论越来越多地呈现出“短平快”,越来越多地只聚焦单部作品;甚至在媒体短视频里,如无数自媒体的抖音视频般只聚焦单部作品的一个爽点、笑点、哭点或表情……除了搅动一时话题、“吸睛”引流、故作偏激之外,没有更进一步、更深一步的审视与思考。如此,在时代已经孕生新可能、创作端已然变化、更广大人群产生更人文更审美的而不是更琐碎气质的文化需求的时候,我们的文艺评论又谈何显示自己的存在价值呢?

  从文艺评论自身看,无论内容、长度、载体还是视觉元素融入、市场因素参照、评论气质腔调,是不是都该对位于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性、连续性、包容性等要求基础上的当代改造、当代提升、当代创新,在理论舆论宏观环境有变、市场日新月异、作品层出不穷、受众趣味流转的时代,交得出属于文艺评论界、文艺评论人的新的文章来呢?我们应立足于文艺评论自身的独特性、包容性、连续性,感知时代风雨、适应并迎接变化,不满足于一时的“小确幸”、小欢喜,不简单跟风碎片化、浅表化、视觉化、网红化,而是作更深入的观察、研究、反思、提升,做更难一点、真一点、活一点、开一点的文艺评论。这既是对评论端的期冀,也是对传播端的期待。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