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龙年新春,沪上商圈装扮一新,火红的灯笼、喜庆的对联和剪纸、五花八门的龙元素装饰……营造出红红火火的节日氛围,丰富多样的迎新年活动给了我深深的感动。放眼全国,各地老街区和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打造“印象体验地”民俗文化品牌,举办各种沉浸式、体验式、场景化活动,使游客们流连忘返。面对这种新气象,我忽然想到一个话题:民俗文化是拉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元素。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而民俗文化的元素,与三者的关系如此密切,它确实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现实力量,也是经济和物质融合的产物,是社会整体生产力的一部分,或许也已成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就拿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来说,它们内容多元,包罗了服饰、饮食、礼俗和游艺等与群众传统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寄托了人们对于家庭团圆、生活喜乐的美好期许,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厚人文底蕴的直接体现。通过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驱动,创新节日形式,在春节期间打造经典民俗节日的象征物品和象征情景,挖掘“吃、住、行、赏、玩”等深度体验,吸引八方游客,已成为传承节日文化新的经济增长点。许多地方民俗文化成了各地新的打卡热点,文创、文旅、手工等新经济形式更是成为传承传统民俗节日的重要推手。
千百年来,人们创造的陶瓷、刺绣、竹编、根雕等手工类制作,歌曲、戏剧、舞蹈、器乐等文艺类创作,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创造物质以满足当代人的生活,其实已经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要在新时代中焕发色彩,只有刷新民俗文化理念,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突出特色、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我们要把民俗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生产力,增强经济自我发展的动力,使其达到产业智慧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为各地振兴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创造出更多财富,奠定小康生活坚实的物质基础。
充分挖掘民俗民间文化特色,开发农耕文化,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一方面可以带给人们视觉上、感官上的新体验;另一方面,也提供游客丰富多彩的物质产品,增强旅游的文化内涵,打造有价值的实物和民俗民间文化特色的工艺品,直接转化成生产力,这种经济振兴的前景已成为当代的社会现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且要求更高,其中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期盼有更丰富的精神享受。旅游和开发旅游产品,是乡村振兴不断创新的新途径;融合民俗文化发展,是乡村旅游不断创新的关键所在。让民俗文化带动民间旅游,由此推动乡村振兴的生产力转化,将会收到良好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