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评论 >> 正文
谷好好:让戏曲与城市共生、与城市共美
2024年04月28日 14:39

  以下是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谷好好在近日举行的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建校70周年“海派戏曲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我是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第三届昆剧演员班的学员谷好好。在这个春意盎然的美好时节,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庆祝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建校70周年。此刻,作为校友代表,与大家一起致敬母校,重温初心,展望未来,我深感荣幸。

  一曲戏中千古事,半生梦里百年人。中国戏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中国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绽放着夺目的光彩。在这个多元发展的新时代,如何让戏曲艺术得到更好保护、传承和发展,戏曲院团与专业学校如何共同发力,为戏曲艺术培育人才、打造人才,是我们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

  首先,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健全戏曲人才培养体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保持人才辈出,戏曲这棵参天大树才能常青。70年来,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戏曲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戏曲界的佼佼者,为中国戏曲的传承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俗话说“文以载道,艺以修身”,这里不仅是技艺的磨砺场,更是心灵的锻造所。因此,我们不仅要注重戏曲基本功的扎实训练,更要注重戏曲从业者综合素质和文化内功的培养。戏曲院团要用好三个“台柱”——积极发挥“昨天的台柱”老艺术家的传帮带作用;为“今天的台柱”中青年骨干量身定制发展规划,打造精品力作;重视“明天的台柱”青年戏曲人的学习和实践,使传统戏曲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深化戏曲院团与专业学校的合作与交流。戏曲院团要发挥自身艺术实践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展示平台;专业学校要发挥教学资源丰富的优势,为专业院团输送更多优秀的后备人才,形成良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2015年起,上海昆剧团在全国戏曲院团中率先试点“学馆制”,以“活态传承”为理念,通过口传心授、学演结合,增加青年演员的剧目储备与舞台实践机会,目前已帮助近70位青年学子系统学习了200多出经典折子戏、10余台传统大戏。此外,剧团已连续13年开展夏季业务集训,通过全员覆盖、形式多样、目标明确的训练形式,培养讲政治、顾大局、识大体的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

  第三,要将传统戏曲发展与上海城市精神紧密结合。文化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底蕴,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始终立足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文化魅力日益彰显,展现了坚持文化自信自强的宝贵价值和重要性。戏曲艺术作为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并融合各种文化元素,传承并弘扬戏曲艺术的精髓,通过举办丰富多样的戏曲活动、打造一系列精品剧目、建设戏曲文化设施等方式,让戏曲与城市共生、与城市共美,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今年是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建校70周年,也是上海昆剧团“昆大班”从艺70周年、“昆三班”入团30周年。多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上海昆剧团始终秉持“继承经典、演绎经典、打造经典、传播经典”的精神,重点推出了“临川四梦”、四本《长生殿》、55出全本《牡丹亭》等传统经典剧目,世界和全国巡演均创下票房佳绩,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去年,全本《牡丹亭》的两位“昆四班”的主演双双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和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榜首,充分体现了上海昆剧团在人才培养、传承创新实践方面的突出成果。

  站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也由衷期待,未来新一代的戏曲学子能够继续发扬德艺双馨的优良传统,秉持母校70年的“精气神”,与时代精神“共潮生”,坚定自信,携手共进,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传承发展上再现新辉煌。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