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青春国乐”的一百种可能
2021年02月05日 11:08

  民族音乐与戏曲、电音、摇滚融合在一起,会产生怎样的奇妙效果?

  在不久前刚结束的第三季《国乐大典》节目中,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唐俊乔、二胡演奏家陈军、琵琶演奏家方锦龙、唱作人霍尊与64位青春乐手的大胆探索,令观众发出了“国乐正青春”的感叹。

  被年轻人称为“国潮”的民乐,未来究竟该如何走?刚刚带领战队获得《国乐大典》总冠军的唐俊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陈了自己的思考。

  从冠军导师到冠军战队

  追光灯亮起,一袭黑衣的唐俊乔从容地吹起了“竹笛神曲”《愁空山》,一口气连续演奏近百小节,身后的灯光随着音乐的起伏而闪烁。

  这首由作曲家郭文景创作的高难度作品,唐俊乔曾在国内外舞台上演奏过一百多次,在电视综艺节目《国乐大典》上演奏还是第一次。精彩的表演使她收获了掌声与超高的人气,在与另三位“寻乐人”的比赛中,她以最高票数成了《国乐大典》第三季的“冠军导师”。

  “冠军导师”意味着拥有挑选参赛选手组建战队的优先权。凭借专业眼光,唐俊乔从64位青春乐手中选出12位乐手,组成了“唐家军”。其中的“棒棒糖”战队由吹奏、弹拨、打击、拉弦四类乐器组成,选手们配合默契,性格也是动静互补。

  16岁就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的唐俊乔,曾登上过全世界许多知名音乐舞台。她坦言,参加这个节目,心里有一定压力。因为作为“寻乐人”和导师,她希望自己的队员们每一次亮相都能带给观众惊喜与艺术美感:“不能重复,每一次都要有突破!”

  在唐俊乔与编曲团队的配合下,“唐家军”的表现一次次惊艳了观众。一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带领观众重温电影记忆。《好春光》大胆串烧多首热门歌曲。《酒狂》原本是一首古琴曲,乐手们运用了新的舞台表现形式,呈现出特有的美感。观众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个人喝醉酒的状态,还有乐曲背后的惆怅,以及内心的家国情怀及人文思考。

  最令唐俊乔难忘的,是那首《天地有正气》。这首曲子以歌曲《霍元甲》为基础旋律,用《万里长城永不倒》作为引子,融入周杰伦《双截棍》的音乐元素,带有武侠动作的舞蹈设计干练洒脱。乐手们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感染了许多观众。

  在最后一轮冠亚军的竞演中,唐俊乔和“棒棒糖”战队的队员们选择了耳熟能详的《我的祖国》。他们用唯美的音色、感人的旋律和高超的演奏技艺征服了观众与评委,最终获得了第三季《国乐大典》的冠军。

  古老的乐器奏出青春的音符

  令唐俊乔感到骄傲的,不仅仅是观众与评委们给予的肯定,还有当下中国民乐新生力量所焕发出的青春。

  这股新生力量中既有出身专业院校的学院派;有活跃于荧屏、有一定知名度的人气演奏家;有擅长编曲、具有鲜明的音乐风格、超前的音乐理念的新锐音乐人;有擅长传统曲目和中国风改编的古风派;还有一批具有国际化音乐背景、擅长中西合璧的创作的融合派。“用年轻人的视野来诠释国乐,古老的乐器也可能奏出青春的音符。”唐俊乔说。

  在《国乐大典》节目中,国乐被玩得很“潮”。年轻的乐手们大胆尝试将传统国乐与多种现代艺术元素进行混搭,他们在表演中加入了戏腔念白、舞台剧、朋克、说唱、摇滚等音乐元素。观众既能听到《康定情歌》《定军山》《云宫迅音》等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也能看到《烟花易冷》《霍元甲》《大碗宽面》《无价之姐》等流行音乐与国乐的奇妙融合。在一期以二次元为主题的节目中,选手们用传统乐器演绎或改编二次元动漫音乐,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

  中国传统音乐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有人们熟悉的古筝、古琴、琵琶、笙、笛、二胡、唢呐,也有后来传入日本的尺八、根据唐宋壁画复原的雁飞篪、具有民族特色的巴乌等小众乐器。节目中的一位选手还进行了一段低音革胡的表演,令人耳目一新。除了不常见的乐器外,不同乐器之间的创新组合更呈现出民族乐器小型重奏的魅力。

  对话

  国乐很“潮”,但不只是“潮”

  解放周末:您连续参加了第二季与第三季《国乐大典》,您在节目中真实、犀利的点评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大家称您为“麻辣教授”“唐怼怼”。您怎么看待这些称呼?

  唐俊乔:在参加第二季《国乐大典》前,我有过一丝犹豫,在电视观众面前,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点评。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比较耿直的人,好就是好,坏就是坏,直抒己见。我的内心告诉我,在电视荧屏前,应该保持本色。我非常高兴的是,我的直言让我收获了一大批“耿直粉”。

  比如看到有些年轻选手在演奏时动作特别夸张,但他们的音乐并没有真的打动我时,我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来。娱乐节目也需要专业标准。我相信只有通过真实到位的点评,才能让选手们客观地看待自己,在比赛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对于观众来说,我希望通过我的专业点评能让他们在获得娱乐的同时,或多或少地收获一些有关国乐的专业知识,从更内行的角度去看待音乐表演。

  解放周末:“国乐竟然这么好听、好看。”这是许多观众看了《国乐大典》之后发出的感叹。作为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您心目中的国乐有着怎样的美?

  唐俊乔:每件乐器都有自己的魅力与个性,比如竹笛的音色非常清亮、华丽,二胡的音乐有种缠绵、柔婉之美,琵琶则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灵动。除了能带给人们听觉上的舒适感,中国音乐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

  就拿竹笛来说,它有着8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竹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君子气节的象征——“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用竹子制成的乐器也被赋予了与众不同的气质。数千年来,笛子的外观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但从这几个小孔里发出的音乐却是中华艺术与文明的见证。

  解放周末:在《国乐大典》节目中,年轻乐手们尝试将国乐与戏曲,甚至与流行音乐元素进行创新融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您如何看待这些新颖甚至大胆的尝试?

  唐俊乔:中国的民族音乐与戏曲原本就有着深厚的渊源,把两者结合在一起,能呈现出相得益彰的美。许多民族音乐的素材都是从戏曲中来的。有些乐器的发展与戏曲也是分不开的,比如中国的笛子,分为梆笛与曲笛。在北方,梆笛曾是各种梆子戏的主要伴奏乐器;而在南方,曲笛是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几乎没有一出昆曲离得开曲笛的伴奏。笛曲也有南北之分,南派笛曲与昆曲的水磨调相得益彰,带着南方人的温文尔雅,而听北派笛曲则会让人联想起西北人的粗犷豪放。

  至于把说唱、摇滚,甚至布鲁斯音乐等流行音乐元素与国乐相融合,我认为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在与年轻乐手们一起策划、编排这些曲目时,我其实并没有把握观众一定会喜爱。我们并不是抱着取悦观众的目的去做这些尝试的。作为国乐工作者,我觉得有责任也有动力去探索国乐表演的多种可能,并且把这些可能专业地呈现出来。

  解放周末:将国乐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创新,只是吸引年轻观众的一种方式,还是会成为国乐未来的发展方向?

  唐俊乔:我不认为这是国乐未来发展的唯一方向,民乐的发展还是需要多元化。从二十年前兴起的新民乐,到近年来年轻人追逐的“国潮”,业界对这些现象一直不乏不同意见,我对此从来都不排斥。我认为国乐的发展离不开守正与创新,作为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师,在课堂上培养一批又一批学生,对我来说就是守正。在像《国乐大典》这样的节目中鼓励年轻人进行跨界融合,也是寻求创新的一种方式。

  通过与不同音乐元素的融合创新吸引原本不了解国乐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是这个综艺节目的使命,也是我参加这个节目的初衷。国乐现在很“潮”,但通过“潮”的外表吸引观众、吸引年轻人之后,应该让他们了解,国乐不仅是国潮,还有更深层次的美,有更丰富的艺术类型和音乐风格。作为国乐工作者应该做的,是向观众呈现更深层次、更多元的作品,比如让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进行对话,把民族乐器与电子音乐、音乐剧、舞蹈等融合,进行跨界的艺术表达。而这也正是近年来,我希望寻求国乐多元化发展所进行的尝试。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陈俊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