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百年红色 艺路前行|三个场馆三组画,追寻毛泽东在沪的红色足迹
2021年02月22日 10:38

  毛泽东一生中有50余次来到上海,他在上海的众多红色足迹中,建成纪念场馆并对公众免费开放的有三处——1920年毛泽东旧居、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和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这三处都在静安区。踏入这三处场馆的观众会发现,在这里,文字与艺术作品在展陈中相辅相成,艺术家们用图像阐释、重现当时的革命场景,鲜活的人物形象,居家日常的环境光影,令人感觉领袖仿佛就在我们熟悉的生活中。

  三处场馆勾勒出一条追寻毛泽东在上海革命历程的红色研学线路,在1920年毛泽东旧居学初心,固信仰;在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学家风,严律己;在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学规矩,正言行。

  画中有故事

  安义路63号(原哈同路民厚南里29号右下图)是一幢沿街的坐南朝北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楼下是客堂间,放着一张方桌和几把椅子,用来会客和吃饭。楼上和亭子间是卧室。1920年5月5日抵沪至7月初离沪,毛泽东一直居住在这里,其间开展了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探讨湖南的改造问题;参加了“半淞园会议”;讨论新民学会的会务问题;欢送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拜访了陈独秀,与其探讨马列主义并阅读了大量共产主义论著。后来毛泽东在同斯诺谈话时回忆说:“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正是在这一段时间,毛泽东最终选定了人生之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初心。

  这里展出的连环画主题正是关于毛泽东在北京开展的“驱张运动”,由画家刘为民创作。由于在湖南的驱张运动受到了军阀张敬尧(湖南督军)的阻挠和镇压,新民学会兵分四路向全国揭露张敬尧的罪行。毛泽东带领40人到北京请愿,要求北洋政府撤换张敬尧。

  在京期间,毛泽东和代表们冒着北方的严寒,不顾满街冰雪,每天各处奔走联络,向湖南在京学生、议员、名流、绅士宣传“驱张”意义,发动他们参加“驱张”的斗争。毛泽东主持“平民通讯社”专门报道“驱张”活动,每天把150余份揭露张敬尧罪行和“驱张”运动的消息,送登京、津、沪、汉各地的报纸。连环画用简洁的线描和“画中画”的形式着力描写了当时毛泽东不分昼夜的工作场景。

  无声胜有声

  1924年1月,毛泽东在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2月中旬来到上海。同年6月,他偕同夫人杨开慧,两个孩子毛岸英、毛岸青以及岳母共同寓居于茂名北路120弄7号(原慕尔鸣路甲秀里318号)。这是一幢石库门房子,有天井、客堂、前楼和厢房等。当时,一楼前厢房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卧室兼书房,后厢房是杨开慧母亲房间,客堂间则是一家吃饭和会客的地方。毛泽东在这里居住了半年的时间,是他一生中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居所。

  在上海期间,毛泽东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局秘书、组织部部长,协助陈独秀处理中央日常工作,担任《向导》周报编委。同时,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任组织部秘书和秘书处文书科主任等职,先后负责国民党员的重新登记、黄埔军校在上海地区招生的复试、上海各界追悼列宁大会的组织筹备以及平民教育的指导等工作,并同国民党右派进行尖锐斗争。

  杨开慧除了担负家务外,还帮助毛泽东整理材料、誊写文稿等,并经常到沪西工友俱乐部工人夜校去讲课。挂在甲秀里展厅内的油画,即为当时杨开慧在工人夜校讲课的场景。她每周都要抽出两个晚上去上课,风雨无阻。起初,她讲的湖南话,上海工人听不太懂,她便耐心地一字一句慢慢讲,直到工人听懂为止;到后来,她也学着讲点上海话,深受大家的欢迎。画面上的杨开慧手握拳头,工人们围绕左右,热烈又紧张的气氛使画面充满了张力,此时无声胜有声。

  忆峥嵘岁月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之后,中共中央局机关由广州迁至上海,在公兴路、香山路(今临山路)交叉口的三曾里办公。为了掩护中央机关,当时在门口挂出了“关捐行”的招牌,“关捐行”是为进出口货物的客户进行海关报关服务的行业。此时,30岁的毛泽东被选为中央局成员,并担任中央局秘书,来到三曾里工作和居住。

  历史上的三曾里毁于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炮火,1999年静安区在原址附近建成了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并免费对外开放,以此铭记这段峥嵘岁月。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七一的这幅大型油画,复原了五位中央局成员开会时的场景。中央站着的这位是毛泽东,此时担任中央局秘书,正侃侃而谈;正面坐着的是陈独秀,任中共中央委员长;右侧这位是蔡和森,负责中共中央的宣传工作;左侧两位:靠里边的是罗章龙,担任党中央的会计;外边这位是王荷波,担任中共上海地委书记。人物周边的环境日常又整洁,窗台上还摆着热水壶,这一切给了开会的人们以温馨之感,又很好地掩护了当时的秘密行动。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徐翌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