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推出的“初心之地美好生活——庆祝建党100周年文物史料展”上,我们又见到了贺友直的《石库门风情》长卷。细腻的“贺氏白描”手法,生动表现上海百态,让历史重现。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构成了上海城市精神的鲜明底色。本期,我们从老上海的视角出发,走进这些文物史料的背后。
丛书画报勾连英雄故事
上海是一座红色之城、英雄之城。一件件红色文物、一位位英雄人物,展示着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
1938年11月18日,在中共江苏省委的领导和推动下,上海各界救亡协会组成了公开合法的上海民众慰劳团赴皖南慰问新四军。慰劳团由顾执中、王纪华任正副团长。在新四军驻地慰问、参观了近两个月后,慰劳团才返沪。
当时的慰劳团成员朱立波回忆说,那是她“一生从事爱国妇女运动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回到上海后,她和其他团员以作报告、办展览、出版特刊、小丛书及画报等多种形式向各界群众宣传新四军的英勇斗争事迹,动员大家为新四军募集药品,并将捐款全部购买了两藤筐治疗疟疾的金鸡纳霜(奎宁),送到新四军驻沪秘密办事处(原法租界环龙路68号)。
上海民众慰劳团向新四军敬献锦旗后有一张合影。那时国共合作抗战,国民党虽然嘴上高喊抗战,但却对浴血抗战的新四军极为歧视和排斥,所以慰劳团赠给国民党军队的锦旗上写的是“抗战到底”,督促他们不要半途而废,而赠给新四军的锦旗上写的是“变敌人后方为前线”,赞扬了坚持敌后抗战的新四军。
九旬老人捐赠当年传单
1949年4月中旬,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在人民团体联合会领导下,建立统一的人民保安队和人民宣传队,分别负责护厂护校和政策宣传等工作。这次,九旬老人陈一心特别捐赠了当年散发的传单。
1947年,年仅15岁的陈一心在上海麦伦中学(今继光高级中学)读高一时加入了地下党。1949年1月,他担任了麦伦中学地下党的支部书记。
当时麦伦中学的进步力量很强,300多名学生中有24名党员,外围积极分子60名,加起来人数占全校将近三分之一。当时,他们接受了地下党提篮桥区委的布置,工作之一就是制作一批传单。其中“告国民党军警书”,是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统一印的,内容是警告国民党军警放下武器,回头是岸。这些传单要给每一个国民党军警寄去,像一颗炸弹那样,炸到敌人心脏里。他们有个同学的父辈是警察局的官员,“我们通过他搞到了警察局人员名单和通讯地址,通过寄送传单,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
陈一心先生所在的学校地下党还自己印刷传单,内容来源是他们收听解放区的电台,把相关内容记录下来之后,自己刻钢板,然后手印成传单,但是一次只能印300份,后来他们积攒了一点钱,买来一台大的印刷机,这样一次就可以印3000份了。这台红色印刷机现在在继光高级中学校史陈列室里。
散发传单时,学生们还摸索出了自己的“土办法”。他们把传单用麻绳绑住,在麻绳接口处,从化学实验室取来硫酸,点在上面,然后把麻绳吊在教室天花板上。十分钟后,麻绳被硫酸渐渐腐蚀后断掉,传单就散了下来,试验成功了。
1949年4月,学生地下党员受命到虹口散发传单,他们来到一座大楼门口,趁着没人看守,上了三楼,打开窗户,把麻绳绑好的传单挂在窗户把手上,然后点上硫酸,赶快下楼,到马路对面观察。将近十分钟后,麻绳断裂,传单就自动散落下来,路人纷纷去抢,地下党员安然无恙地完成了任务。
影像变幻见证上海荣光
1949年6月,“南京路上好八连”进驻上海,主要担负中共华东局、上海市委、市人委和中央领导来沪警卫任务及南京路、外滩等地巡逻执勤。“好八连”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教导,发扬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出色地完成了巡逻、执勤和警卫任务,成为全军的一面旗帜。1963年4月25日该连被国防部命名为“南京路上好八连”。
为宣传“好八连”优秀事迹,196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来到八连,拍摄了纪录片——《南京路上好八连》;并向总政提出申请,为八连配发放映机两台用以播放影片。八连成为全军第一批拥有电影放映机的连队之一。后来关于八连的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专题片《好八连野营归来》等,均使用这两台放映机为官兵播放。1963年南京路上好八连史陈列室建立以后,这两台电影放映机还用于向参观陈列室的群众播放《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电影,一直使用到本世纪。
“好八连”电影放映机不仅见证了上海英雄连队的发展历程,也珍藏着几代上海人的珍贵历史记忆与上海荣光,对研究上海当代历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历久弥新画出精彩传奇
从风光旖旎的安吉浦江源头出发,经吴淞口码头,来到高楼林立的陆家嘴……这张70米的长卷《海上揽胜》,细细描绘了上海的城市发展,大气磅礴。早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上海国画家张弛创作的这件作品就曾引起广泛关注。但在她心中,这仍是未完成的作品。十年间上海飞速发展,张弛也不断踏访徐汇滨江、北外滩……在画作上慢慢补上新地标、希望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上海。她在上海的各处都留下了足迹,用画笔去速写,用水墨去写生,用镜头去捕捉,用文献去印证,用高科技去完善。
在创作过程中,张弛画着画着,突然发现窗外远处的草坪上,又开工建造起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她感叹自己绘画的速度赶不上建造的速度,“原先打好的草稿都不能用了,真是惊叹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好几处已经画好了,突然发现已经不对了,成为了过去式!”
如今的上海,民生殷实、生态宜居、海纳百川,营造多元发展空间,城市不断更新,正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昂扬姿态,不断创造新的传奇。展览中,从贺友直的《石库门风情》长卷,到张弛的《海上揽胜》长卷,上海这座历久弥新的城市正在不断书写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