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上海歌舞团探索驻演:让更多“朱洁静”来上海,让更多“电波”走出去
2021年07月12日 12:14

  朱洁静是9岁来上海的。这个嘉兴姑娘闯过层层选拔,从全国各地3000多个孩子中脱颖而出,成为30个考入上海市舞蹈学校的幸运儿之一。毕业后,她从群舞一路成长为首席,担当上海歌舞团“现象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女主角,两次登上央视春晚。

  7月16日起,《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将在上海启动驻演,首期计划演出近百场,开票首日票房就破了百万元。为驻演和巡演招募群舞演员的消息发布短短四天,上海歌舞团就收到了近200位舞者报名。面对即将来沪的新演员,36岁的朱洁静自称“前浪”。“很羡慕‘后浪’们,在这个时代有这样的机遇。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让这部舞剧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黯淡,希望‘电波’能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报名者中,有来自北京舞蹈学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等专业院校的在校学生,也有职业演员和舞蹈老师。应征者看中的,是这部票房口碑双赢的剧目能为履历增色,以及上海这座城市提供的机遇和前景。在他们当中,会诞生下一个“朱洁静”或“王佳俊”吗?

  《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的人才聚集,是上海兼容并包、广纳贤才的缩影。城市软实力的不断提升,让“码头”更强,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名家来这里一展风采;将“源头”激活,让许多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在这里成长为艺术家,创作出“现象级”作品;在“潮头”勇立,用创新的机制和举措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繁荣。

  地道海派风情出自“五湖四海”的艺术家

  弄堂、旗袍、黄包车、报馆、卖花姑娘、《渔光曲》……难以想象,《永不消逝的电波》地道的海派风情竟出自五湖四海的主创。

  韩真、周莉亚两位“80后”总编导,一位是山东人,一位是四川人,在北京求学,此前的创作几乎与上海没有交集,但她们的舞剧《花木兰》《杜甫》,都曾到上海“码头”闯滩。

  在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的盛情邀约下,韩真和周莉亚从北京来到上海,开始为《永不消逝的电波》采风。她们从一大会址起步,对上海红色基因追根溯源。“我等待这个题材很久了,等待和上海歌舞团合作很久了。”韩真说。上海歌舞团优秀的演员、开放的创作氛围,让她和周莉亚可以尽情施展才华。

  上海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她们的灵感“源头”。在弄堂里,韩真看到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穿着月白色波点上衣处理带鱼,腥气很重,但她安安静静忙着手里的活计。这一幕触动了她,“我觉得,那是浸染在上海女人内心深处的一种优雅,我们想要把这种最质朴的优雅传递出来。”

  在舞台上再现“上海第一缕晨光”的灯光设计师任东生,制作出烟灰色旗袍的服装设计阳东霖,改编《渔光曲》的作曲家杨帆,设计移动景片结构舞台空间的舞美设计师秦立运……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但都在上海这座城市找到灵感,共同成就了这部创新之作。

  《野斑马》《霸王别姬》《天边的红云》《朱鹮》,每创作一部作品,上海歌舞团都会在全国范围内寻找顶尖编导,组建强有力的创作团队。张继刚、赵明、佟睿睿等大名鼎鼎的编导都曾被上海歌舞团吸引,为其量身定制作品。

  《朱鹮》的编导佟睿睿来自北京,她曾带着演员们在上海歌舞团的排练厅里,融合芭蕾和中国舞,创造出一套独属于朱鹮的舞蹈语言,这才有了比天鹅更东方,比孔雀更内敛的《朱鹮》。佟睿睿和主演朱洁静也因这部舞剧彼此成就。

  2000年首演的《野斑马》就曾创造演出200余场的盛况,并多次走出国门。2014年首演的《朱鹮》曾三赴日本巡演,还登上殿堂级的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和《永不消逝的电波》一样,《朱鹮》也将在今年迎来第300场演出。

  舞蹈圈里流传着一句话:“每个编导和上海歌舞团合作,总能成就他们最好的作品。”被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所感召,被兼容并包的胸怀所接纳,台前幕后的艺术家强强联手,才得以成就自我,成就可以演下去、走出去的舞台佳作。

  驻场演出广发英雄帖寻找“弄潮儿”

  第一次看《永不消逝的电波》时,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斌并未想到,如今这部舞剧即将迎来百场驻演。因为,在全球范围内,即便是《天鹅湖》这样的世界名作,也很难有百场驻演的魄力。“这是一次勇立‘潮头’的探索,艺术要发展,就要不断寻求新的表达,新的突破。”

  《永不消逝的电波》面向全国招贤纳士的想法,就是罗斌提议的。他相信,这样一部奖杯口碑双丰收的作品,有足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广发英雄帖在全国范围内海选,吸引优秀舞者加盟,才能在驻演和巡演期间保证这部剧的艺术水准。而且在全国各地,有不少杰出的自由舞者,他们迫切需要这样一个机会。上海歌舞团也可以借机储备优质人才,这是一个事半功倍的举措。”

  无论是2008年开全国先河的舞蹈演员“艺衔制”,还是2009年的“转企改制”,无论是实施多年的“在路上——艺术创新扶持计划”,还是如今的驻场演出和项目制招聘,上海歌舞团多年来一直站在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潮头”,从未停止探索。

  创新的机制和举措让上海歌舞团持续产出佳作,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知名舞蹈院校毕业的学子。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分别出演“小裁缝”和“车夫”的演员何俊波和张振国,都来自原解放军艺术学院。两位富有进取精神的“弄潮儿”,凭借“艺衔制”考核的亮眼表现,成长为独舞演员(A档),距离首席演员仅一步之遥。

  在舞剧之外,两个20岁出头的新人,分别凭借自编自演的作品《看不见的墙》《背面》连续获得两届“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比赛金奖,成为冉冉升起的新星。两人的新作《答案在风中飘荡》,日前出现在中国舞蹈家协会第七届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获选名单中。

  他们为什么选择上海?上海歌舞团副团长朱继承说:“就像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上海歌舞团也极具包容性。在这里,无论你学民间舞、当代舞、现代舞,都能找到一片探索的舞台,我们鼓励演员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此次全国海选,上海歌舞团将在严格筛选后招募60位演员。团长陈飞华告诉记者,新演员们来沪后将在上海歌舞团的排练厅里进行为期两月的基础训练和剧目排练。一招一式,必当千锤百炼,方能让驻场演出百场如一场,维持高水平呈现。如果新招募的演员在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表现出色,也有机会被上海歌舞团吸纳为正式演员。

  繁忙的驻演和巡演即将到来,新的创作也在酝酿之中,“潮头”挺立的上海歌舞团,需要更多时代的“弄潮儿”,一起直面挑战,创造新的现象级佳作。

来源:上观新闻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