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艺术史,自画像一直是画家们十分钟爱的题材。
近日正在上海东一美术馆展出的“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展,向观众展现了一部自画像小史。
从拉斐尔、提香,到伦勃朗、莫兰迪、夏加尔……每一幅自画像都如同艺术家灵魂的镜子,写满了他们的内心独白。
来自灵魂的内省
自画像是神秘的“第五元素”,与历史、肖像、风景、静物等传统绘画门类并驾齐驱。
目前所知最早的自画像之一是埃及法老阿肯纳顿的首席雕塑家巴克在公元前1365年创作的。古希腊雕塑家菲狄亚斯在创作帕特农神庙上的“亚马逊女战士之战”时,在许多人物身上都画上了自己的肖像。据记载,历史上还有许多经典的自画像,可惜大都没有能够保存下来。
中世纪时期,自画像和其他绘画一样,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文艺复兴早期,有名的意大利画家很少画正式的自画像,而是把自己的形象悄悄植入作品之中。比如著名画家乔托就把自己画进了那不勒斯的“杰出人物”之列。米开朗琪罗在为西斯廷教堂创作的巨作《最后的审判》中,悄悄画了自己的形象。
正如艺术史家詹姆斯·霍尔所说:“自画像往往是文化发展的先锋,影响着所处社会的认同感和自我感。”在文艺复兴之前,画家几乎等同于匠人,画家的个体辨识度是无关紧要的。文艺复兴的到来点亮了人文主义之光,艺术家的独特个性在其签名、自画像中逐渐表现出来。
随着玻璃镜的发明,人们透过镜子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面貌,自画像艺术也随之迅猛发展。自画像有旁观式的,即艺术家在画中作为人群中的一张面孔出现,或作为多人物叙事的一部分;也有独立式的,即只描绘艺术家本人的单独形象。不论采取哪一种方式,一幅优秀的自画像都有一个神奇之处,就是能够诱发观者产生独特的、不同层次的不确定感——画家究竟是在客观记录当下的自己,还是在此基础上创造一个角色从而创作一幅深藏内心独白的作品?
纵观画史上的经典自画像,比如拉斐尔、提香、伦勃朗、凡·高等,他们在创作自画像时并不只是向外借助于镜子,而是经历一个向内探寻自我内心的过程。古希腊人认为,艺术家的作品无论好坏,都会反映他的基本品格与个性,都是他灵魂的反映。现代心理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每一位画家画的都是他自己,无论其画的是什么人物,多多少少都带有自画像的意味。
追求理想美的“美颜”天才
拉斐尔短暂的一生是个传奇。此次在沪上展出的、由乌菲齐美术馆收藏的《拉斐尔自画像》可谓全世界最知名的画家自画像之一。
1483年,拉斐尔出生于威尼斯和罗马之间的小镇乌尔比诺。受画家父亲的影响,拉斐尔从小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父亲的安排下,他拜达·芬奇的同班同学佩鲁吉诺为师。
21岁时,拉斐尔来到意大利的艺术之都佛罗伦萨。在那里,他的画技日渐精湛。仅仅几年后,26岁的拉斐尔就击败了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受邀为教皇的原私人图书馆——签字大厅绘制壁画。他在大厅里一共创作了四幅壁画——《圣礼之争》《雅典学院》《帕尔纳斯山》《三德图》,主题对应着当时社会崇尚的神学、哲学、诗学和法学,这间大厅后来被称为“拉斐尔的房间”。在这四幅壁画中,最为后人所熟知的就是《雅典学院》。古希腊以来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齐聚一个拱顶大厅中。拉斐尔将自己画在右边起第二位的位置,平静地朝着观众的方向注视着,表达了与时代精英为伍的谦逊。
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收藏的这幅自画像与《雅典学院》中的拉斐尔形象十分相似,被认定为拉斐尔23岁左右的自画像。在这幅半身像中,拉斐尔披着一头栗色的齐肩长发,这是典型的文艺复兴宫廷风格。他头戴一顶黑色帽子,身着黑色长袍,脸上流露出专注、忧郁的神情。这幅画可能是拉斐尔送给蒙特费尔特罗宫廷的礼物,1632年被美第奇家族收入囊中。
画面中拉斐尔优雅的容貌证实了瓦萨里在《艺苑名人传》中对这位天才画家的热情赞扬:“优雅、博学、美丽、谦逊,是艺术家‘完美形象’的表现者。”
与其一生中的其他几幅自画像相比,拉斐尔本人对这幅形象俊美的自画像想必是最满意的。在没有自拍,更没有“美颜”软件的年代,拉斐尔用画笔对自己进行了“美颜”。经过后人的研究,拉斐尔在这幅自画像中可能将自己画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据传,或许是为了炫技,他还在这幅自画像的眼皮上画了一枚心形水滴。
看过拉斐尔其他作品的人,最大的感受莫过于和谐。与同时代的画家相比,这份和谐看似是不经意间信手拈来,事实上却是精心打磨的结果。拉斐尔笔下的仙女、圣母、天使没有任何矫饰,充满了自然美,让人感受到一种典雅和高贵,而这正是古典主义美学所追求的境界。曾有一位公爵问拉斐尔:你画中的模特究竟是谁?世界上怎会有如此完美的人?其实,拉斐尔并没有对某一个人进行写生,而是汲取了各种人的优点,提炼出人们理想中的美。
1520年的春天,拉斐尔发起高烧,不久后,这位年仅37岁的天才画家离世。意大利艺术史家这样评价拉斐尔:他将传统的宗教题材描绘成现实生活中的理想美。无论是天真的孩子,还是有文化的学者,都可以欣赏他的画,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发现这些作品中不同的美感和特质。
最早的“老年自画像”
被誉为“西方油画之父”的提香是60岁左右才开始创作自画像的,他的画像可谓最早的“老年自画像”。在他之前,大多数艺术家都是在年轻或者身强力壮时创作自画像的。
此次亮相沪上的乌菲齐美术馆收藏的提香半身像,是画家一生中最重要的自画像之一。画面上的他面容消瘦,挺鼻如峰,苍髯如戟,手中拿着调色板,流露出沉思与自信的神采。此时的提香已享誉欧洲宫廷,备受王公贵族的欢迎。
提香一生中曾经历过两次疫情。12岁时,他从意大利北部的一座山城来到威尼斯,向著名画家贝里尼求教。在那里,他认识了比自己大11岁的师兄乔尔乔内。二人日后成了贝里尼最优秀的学生。1510年,威尼斯暴发鼠疫,提香为了躲避鼠疫到帕多瓦住了两年,并在那里为教堂制作壁画。不幸的是,留在威尼斯的乔尔乔内被鼠疫夺去了生命,年仅33岁。
几年后,随着老师贝里尼的离世,画技高超的提香成了威尼斯画坛第一人。他在达·芬奇和乔尔乔内等画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并广泛吸收同时代其他艺术家如丢勒等人的绘画技法。在提香之前,人们大多采用先画素描稿,再层层上色的画法,而提香在后期的作品中大胆采用了直接用色彩塑造形象的技法。如果说达·芬奇表现人的智慧,米开朗琪罗表现人的力量和运动感,拉斐尔表现人的完美,那么提香则用漂亮的色彩和笔触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以及女性的魅力。
提香擅长画大尺幅作品,所用的油画布往往来自远洋船只上的帆布。在这样粗糙的画布基底上,画家用大笔横扫,笔法大胆流畅,画面上一些部位笔触厚堆,另一些部位笔触则如飞白擦过,甚至露出了画布本色。这种虚实对照的处理方法近看物象模糊,远看却显得立体浑厚。提香的油画大都取自古希腊、古罗马神话故事,并引入风景与建筑作为背景,突出色彩表现力,强调人物的动感,给人生机勃勃的印象。
直到80多岁,提香依然活跃在画坛。当时的意大利名媛贵妇不惜一掷千金,请提香为她们画像。晚年的提香还创作了另两幅非常知名的自画像,有研究者认为,在这些自画像中,提香可能刻意把自己画得比实际年龄更为苍老,从而营造一种垂暮的感觉,以使自己在当时的名声更响。
1576年,又一场可怕的鼠疫袭击了威尼斯。这一次,近90岁高龄的提香未能幸免。威尼斯各界人士为提香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被誉为“色彩大师”的提香留下了大量画作,并对后来的文艺复兴有着深远的影响。